-
调查称中国青少年社区公益教育仪式化严重2013-06-09调查结果示意图 社区作为青少年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重要空间和场域,对于青少年公益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了解当前社区开展公益教育的现状,对推动社区公益教育发展,实现公益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教育研究所作为国内首个专门从事青少年公益教育研究的机构,于2012年5-6月组织研究团队就社区开展青少年公益教育活动的现状、支撑条件、影响因素和社区对公益教育的认识等方面,对北京市海淀区207个社区(181个社区居委会和26个村委会)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 仪式化、组织化、政治化倾向明显 绝大多数社区或多或少地开展过青少年公益活动,但主要集中在社区劳动、环境?;?、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等常规性活动方面,同时也开展一些诸如慰问演出、捐钱捐物等具有仪式性、组织化和政治化倾向的公益活动。 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2011年,有94.9%的社区开展过青少年公益活动。从开展活动的频次来看,开展过1-2次的社区占40.1%,3-4次占41.4%,5-7次的占10.2%,8次以上的占3.2%,没有开展过活动的社区占5.1%。大部分社区在一年中开展过1-4次活动。从社区开展青少年公益教育活动的主题来看,主要分为常规性主题活动和具有政治化色彩的主题活动。其中,社区劳动、环境?;?、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是社区开展的常规性活动。调查结果表明,有74.5%的社区开展过社区劳动活动,73.9%的社区开展过环境?;せ疃?5%和43.95%的社区分别开展过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活动。同时,社区也开展过捐钱捐物、慰问性活动等主题活动,但这些活动往往具有仪式性、组织化和政治化的倾向。 面临内外部资源条件挑战 在社区中开展公益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程度的现实基础条件,但公益教育要扎根社区,仍然面临着设施、资金、专业化人才,以及志愿者参与、家长支持、与学校合作等多种内外部资源条件的约束。 从社区开展青少年公益教育活动的自身资源来看,社区具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设施、资金和专业人士,但总体情况不容乐观。首先,社区开展青少年公益教育缺乏专业化人才支持。从获取有效资料的151份有效问卷中发现,仅有12人获取了中级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26人获取了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分别占总人数的7.9%和17.2%。这个比例意味着大多数的社区工作者并没有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这对于开展社区青少年公益教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其次,从社区公益活动经费来看,来源渠道单一,经费支持乏力。研究团队发展、社区开展公益教育活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社区的经费预算,例如85.2%的社区公益活动经费来自于社区经费预算。但是,专门用于青少年公益教育的资金短缺,很少有社区为青少年公益教育列出专项经费。一位社区工作者说:“社区的经费非常紧张,前段时间我们想给孩子们搞个活动,向街道文教科申请经费,最后只给了我们100块钱,甭说发奖品了,就是连购买活动材料都不够。”最后,服务机构和服务设施建设薄弱,已成为制约社区开展青少年公益教育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 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来看,在获取有效资料中,直接或间接与青少年公益教育相关的有社区服务中心、儿童服务设施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其中虽然120个社区设置有社区服务中心,然而据研究团队多次观察,这些社区服务中心大都场地不足、办公条件简陋。另外,只有32个和33个社区分别设置有儿童服务设施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150多个社区完全没有设置相应的机构。 从社区开展公益教育活动的外部支持资源来看,大部分活动中有志愿者和家长参与,但参与程度不高,与周边学校的沟通合作程度较低,缺乏互动性。调查结果表明,16.4%的社区认为所有活动都有社区志愿者参与,44.7%的社区认为大部分活动有社区志愿者参与,27.6%的社区认为一些活动有社区志愿者参与,另外还有5.9%的社区认为很少的一些活动有社区志愿者参与,5.3%的社区认为社区志愿者没有参加任何活动。家长实际参与社区青少年公益活动的情况不容乐观,仅有38.85%的家长有时参加,29.3%的家长偶尔参加,18.47%的家长很少参加,4.46%的家长从不参加,8.92%的家长经常参加。从社区在开展青少年公益教育活动中与周边学校的互动情况来看,44.1%的社区与学校有过偶尔合作,29.6%的社区与学校极少合作,16.4%的社区与学校从未合作过,而仅有9.2%的社区与学校合作比较多,0.7%的社区与学校合作频繁。父母双方有一方来参与和祖孙一起来参与是目前家长参与的主要方式,两者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58.7%和27.1%。父母双方都来参与和都不来参与的各占3.9%。 三大瓶颈因素并存 缺乏资金支持、社区机构设施不足和人力资源短缺是影响当前社区开展公益教育活动最为主要因素,安全问题与学习成绩次之。 从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有89.2%的社区认为影响社区开展公益教育的主要因素是缺乏资金支持;25.5%的社区认为家长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是主要因素;34.4%的社区认为家长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是主要因素;63.1%的社区认为社区机构设施不足是主要因素;54.1%的社区认为社区工作任务太多,人力资源不足是主要因素;12.1%的社区认为社区缺乏专业化人才支持,社区工作人员不知道该如何开展是主要因素;2.5%的社区认为其他因素是主要因素。从这组数据来看,缺乏资金支持、社区机构设施不足和人力资源不足是影响当前社区开展公益教育活动最为主要的三大瓶颈因素。此调查结果进一步印证了“社区开展公益教育活动现实基础条件”中的调查结果,由此说明社区自身对制约其开展社区公益活动的相关因素认识比较清晰、准确。有意思的是,与学校认识不同,社区认为安全问题、学习成绩并非主要影响因素。 主体意识有待增强 尽管大部分社区工作者对公益教育概念认知程度不高,对公益教育责任主体认识比较模糊,但对社区开展公益活动对青少年成长作用的认识较高。社区对公益教育的认识与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公益教育在社区的实施与推进。 研究团队从社区对公益教育概念的认知与理解程度、社区对开展公益教育活动对青少年成长意义的认识、社区对公益教育责任主体的认识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对公益教育概念的认知程度较低,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社区占6.33%,非常了解的占3.8%,比较了解的占14.56%,了解一点的占75.32%。从社区对公益教育责任主体的认识来看,认为政府、学校、家庭、社区是责任主体的社区分别占38.85%、26.75%、18.47%和13.38%,还有2.55%的社区认为是其他责任主体。实际上,社区公益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教育模式,家庭、学校和社区才是真正的责任主体。但是,仍有高达38.85%的社区认为政府是公益教育的责任主体。 当然,政府的参与对推动社区公益教育发展至关重要,但不是主要的直接责任主体。社区的这种认识偏差与我国社区“单位制”和“行政性”制度惯性所造成的社区自身功能定位错位不无相关,即社区往往把自己定位于完成各级政府机构交办的行政性任务,以及履行“补缺型福利”和“政府守夜人”的角色,而忽视自身对青少年公益教育所发挥的功能,自然认为这是政府的事情,政府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社区对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性程度认识较高,38.9%的社区认为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重要,43.3%的社区认为比较重要,17.2%的社区认为一般,0.6%的社区认为不太重要。其中,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两项数据合起来高达82.2%。从社区认为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应侧重在哪些方面培养青少年的认识来看,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社会责任感、社会交往、安全与健康知识、合作精神。82.3%的社区认为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应侧重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 来源:公益时报 原文地址:http://gongyi.ifeng.com/news/detail_2013_06/07/26203397_0.shtml
-
基金会应更多的支持民间公益组织2013-06-06雅安地震后,壹基金获得大量公众支持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公众在网络上看到壹基金亲力亲为做项目的过程,公众从感性上容易接受最直白易懂的做项目,而对基金会把钱再投到其他公益组织,则有雾里看花、难辨真假的感觉。 在公益事业较发达的国家,基金会的角色通常是接纳捐款,并通过甄选把款项拨付给专业的公益组织完成公益项目的一个平台。 目前鉴于中国社会组织管理注册过程较为复杂,有些操作性的项目索性注册成基金会性质,所以,中国不少基金会自身成为了操作实际项目的公益组织,这虽然不失为实现公益愿望的方式,但资助型基金会的减少,让境况艰难的公益组织又失去了一部分资金来源。 5月31日,爱佑华夏慈善基金会在上海与民间公司组织合作的一个救助儿童项目运行满一周年,理事长王兵在谈到基金会的角色时说:“中国民间公益组织的现状并不乐观,筹款难是普遍问题,所以爱佑真正想做的,是想通过我们的项目,去扶持民间草根公益组织的发展壮大和成熟。”爱佑基金会是目前中国唯一以发布会形式公开年报的全国性基金会,并制作发布基金会的周报、月报、季报、半年报,便于公众了解基金会的信息情况。 基金会用信息透明项目高效获得各种社会资源的注入,再次将这些资源嫁接注入到民间公益组织,爱佑基金会的意义即在于此。 长远看,资助型基金会将是中国基金会的未来之路。而从这个角度说,壹基金募集定向捐款,不是直接用于弱势的个体民众身上,而是用于资助一个好的民间公益组织,无疑是一个更有价值的善举,而阳光、透明、专业是让基金会资助行为获得公众信任、发挥最大价值的不二法宝。 来源:京华时报 原文地址:http://gongyi.ifeng.com/linian/detail_2013_06/04/26058699_0.shtml
-
让关爱滋润每一个儿童心田——我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试点项目扎实推进2013-06-03新华网北京5月31日电(记者 李菲)这是新医改启动以来又一个针对儿童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这是第一个专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量身定制的卫生行业扶贫项目; 由原卫生部和全国妇联合作实施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试点项目自2012年10月启动以来,落实情况如何?贫困地区儿童健康状况是否得到改善? “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记者随全国妇联组织的采访团深入山西吕梁山区,近距离感受这项民生工程给山区儿童带来的变化…… 扎扎实实的措施像暖阳为贫困地区儿童送去健康和希望 黄土高坡,大山深处。临汾汾西下庄村一户土窑里。 ?。玻杆甑睦罟鱿感牡亟哟逦郎旎乩吹挠湃耄父鲈麓蠖铀蜗栌畹奈绶估铩T冢掣鲈虑暗奶寮熘?,小翔宇被检查出中度贫血,营养不良。看到化验单,李国丽起了急。在随后村“妇女之家”组织的活动中,李国丽了解到国家正在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悬着的心这才落了地。 “刚拿到营养包的时候,心里也有顾虑。娃儿太小,怕吃了有问题。”但凭着对“妇女之家”的信任。李国丽开始逐步给小翔宇添加营养包。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孩子身上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睡眠好了,哭闹少了,身体壮了……这让李国丽打心眼儿里高兴。 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营养不良和贫血一直是影响儿童健康的突出问题。经充分调研和论证,原卫生部与全国妇联决定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试点项目,涉及山西陕西吕梁山区、湖北湖南重庆贵州武陵山区、贵州乌蒙山区、云南滇西边境山区、云南藏区、青海六盘山区,以及西藏、新疆南疆三地州共10个?。ㄇ⑹校父龉壹辛厥饫训厍模保埃案鱿?,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补助经费1亿元,为那里的6月-24月龄婴幼儿免费提供营养包,从而达到预防婴幼儿营养不良和贫血,提高贫困地区儿童健康水平的目标。 “专库保存,专人管理,专业人员指导服用”,确保“项目”对象保质保量食用 李国丽家所在的汾西县位于山西省南部,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县,也是山西?。保掣鱿钅渴缘阆刂?,这里的婴幼儿营养不良率远高出城市儿童亚健康平均值。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困难也要确保项目落实到位。由县财政局拨付的10万元工作经费让项目快速地开展起来。”汾西县副县长孙智英告诉记者,接到项目启动通知后,县里立即召开县乡村三级妇联主任和妇幼保健工作者230人参加的动员大会,介绍了实施方案、进行了业务培训、发放了宣传资料和工作手册,同时要求各有关部门严格把握政策,广泛宣传发动,分级进行培训,做到快速启动、规范发放。 “专库保存,专人管理,专业人员指导服用。”孙智英说,在项目实施之初,严格规定营养包的管理制度和发放流程,要求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营养包发放流程运作,包括审核户口本,登记建档,严把儿童的农村身份;签订家长知情同意书;对儿童进行免费体检,筛选出重点食用对象;由家长凭领取通知在村级卫生室领?。常疤斓挠淮沾酱寮段郎一蝗∠麓斡?。 “针对外出打工的对象,适当放宽了一次性领取的数量。”孙智英说,只要个人提出申请,经村妇联主任和乡村医生签字同意后,家长就可以一次性领取90天的食用量,确保幼童的服用。 政策落到实处,真情暖在心间。 截至目前,汾西县已完成第一次信息收集与上报,首次应发1669人,实发1503人,发放率达90.05%。 以“妇女之家”为载体,传播科学健康育儿理念,解除家长后顾之忧 “山里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大人只知道给孩子吃饱却不知道吃好,幼儿往往吃的和大人一样,久而久之,山区里的孩子多数营养不良,发育迟缓。”乡村医生闫文英说,营养包项目对正在发育的幼童来说就是“及时雨”。 “但营养包主要原料中含大豆粉,味道偏重,儿童一时难以适应。项目实施初期,好多人对营养包的效用心存顾虑。”闫文英说,在这期间妇联组织发挥了作用,往往是妇女主任的“贴心话”,消除了妈妈们的顾虑。 在汾西县,县乡村三级妇联充分发挥组织作用,以“妇女之家”为载体,向群众传播科学健康育儿理念; 在吕梁市,兴县蔚汾镇妇联干部常常利用下班时间走村入户,向婴幼儿家长和看护人宣传早期家庭教育知识; 在岚县,许多村妇代会主任挨家挨户上门宣传讲解,督促目标儿童家长和看护人认真服用营养包; …… 一对一、手把手,传知识、解难题。2013年3月至4月,山西省卫生厅和省妇联组织专家技术指导组对项目进行监督指导,调研结果显示,项目开展以来,科学喂养知识在试点地区得到普及,家长育儿知识水平普遍提高,儿童贫血症状有所改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试点项目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完) 来源:新华网 原文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gongyi/2013-06/01/c_124795180.htm
-
最高法: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犯罪该重判的坚决重判2013-05-30新华网北京5月29日电(记者杨维汉)最高人民法院29日公布三起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犯罪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最高人民法院今后将指导各级法院进一步加大对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犯罪的惩治力度,坚持最低限度的容忍、最高限度的?;?,该重判的坚决依法重判。 这位负责人介绍,受经济社会转型、家长和相关机构监护防范意识不高、管理预防措施不健全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当前中国儿童被体罚虐待致伤致残、遭受性侵害的犯罪案件时有发生。 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监督指导职能,根据犯罪形势的新特点、新变化,研究制定了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明确了打击犯罪的法律适用依据;指导各级法院在刑事司法工作中贯彻未成年人利益?;び畔仍?,对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犯罪始终保持严惩重判高压态势,有力震慑了犯罪。 这位负责人表示,人民法院将深入调研实践中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突出、复杂、疑难问题,加大对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犯罪的惩治力度;贯彻打击、预防与?;げ⒅氐脑?,加强与教育行政、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组织的协作配合,实现司法?;び肷缁岜;は嘞谓?;推动更多社会机构、爱心人士共同参与未成年人权益?;な乱?。 来源:新华网 原文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gongyi/2013-05/30/c_124785219.htm
-
研究报告:留守经历会对流动儿童造成负面影响2013-05-29广东省妇联、省家庭教育研究会昨日发布《广东省流动儿童家庭状况与家庭教育需求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留守经历会对流动儿童造成负面影响。据了解,广东有434万流动儿童,居全国首位。 报告显示,经过抽样调查发现,流动儿童家庭生活经济状况相对较差,流动儿童中家庭人均月收入75%未达到广东省平均工资水平,但都超过了广东省最低工资标准;家庭住房以租房为主(66%),自己购房仅为12%,核心家庭居住占半数,人均居住面积10平方米。 报告指出,广东省流动儿童家庭关系基本较和睦,离婚或分居仅占2.9%,父母的婚姻状况绝大多数为正常情况,存在婚姻问题的流动儿童父母的比例很少。但是,父母工作忙且自身文化程度较低,家庭教育质量不高。儿童和父母之间的相处时间不是很长,有效沟通时间较短,沟通内容较单一,父母带孩子出去玩或辅导作业的情况相对较少。流动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60%为初中及以下,并且大多就职于制造业、服务业、自由职业及个体商户等行业。 报告还指出,省外来源的流动儿童相对于省内来源的流动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同伴交往问题和日常生活困难。留守经历会对流动儿童造成负面影响。5岁前半年以上的留守经历会造成儿童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建立不良,从而造成儿童对母亲和父亲的疏远,并且会影响流动儿童在人际交往中的安全感体验,使其人际安全感降低;5岁以前半年以上的留守经历还会使流动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影响的因子变多,从而使得其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的困难体验。 据介绍,流动儿童的突出问题还包括:生活不够稳定、流动性大。受现行条件限制,流动儿童在城市所得到的权利和福利保障与户籍儿童相比仍有差距,造成流动儿童与当地社会的融合交往比较困难,团体归属感较差,缺乏社会责任感。 省妇联有关负责人认为,应消除制度、经济和社会文化的排斥,加强户籍人口与外来务工人员之间,户籍儿童与流动儿童之间的互动交往,推动流动儿童融入广东。 来源:南方日报 原文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gongyi/2013-05/28/c_124773961.htm
-
政府逐步补位迫公益项目转型2013-05-27▲马山县林圩镇甘豆村小学得到希望厨房援助,志愿者和小学生一起吃午餐,并给学生上了一堂营养健康课(资料图片)。 5月20日,中国学生营养日之际,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下称中国青基会)等单位发布了“卡夫希望厨房”项目评估报告。报告称通过为农村学校配备标准化的厨房设备,有效改善了农村学生膳食质量、食物供应结构和卫生条件。 尽管“希望厨房”仍在各地发挥着作用,但中国青基会秘书长涂猛坦言项目正在缩水,这缘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导致的需求减少。 和希望厨房一样,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到位,众多公益项目正面临着转型甚至取消。 公益项目“从硬到软” 一旦产品标准被别人跟进,政府大规模覆盖后,就必须让产品升级。“希望厨房”已由单纯的硬件资助升级为“三个一”的“软硬结合”。 2009年,中国青基会推出了“希望厨房”公益项目,通过为农村贫困地区学校配备现代化厨房设备,解决学生就餐难的问题。截至目前,在全国21个省份建立了918个厨房,受益学生超过45万人。 涂猛透露,今年,青基会除了在需要的地方建厨房外,还要在有条件的学校建菜园子和养猪,自给自足。 此外,“希望厨房”项目还打算引进日本的“食育”,日本的小学校每天中午快吃饭时,各个班抓阄儿,谁抓着了谁去帮忙,去擦地板、餐桌,把同学们的饭盆摆好,给每个同学分牛奶等等,这里面有很多教育点,涂猛说。 对此,涂猛表示,一旦产品标准被别人跟进,政府大规模覆盖后,就必须让产品升级。“希望厨房”已由单纯的硬件资助升级为“三个一”的“软硬结合”。 面临产品升级的还有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下称北京青基会)的“学子阳光”项目。 1999年,北京青基会设立了“学子阳光”项目,通过筹集善款,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大学生的部分学习费用,截至2012年,受助学生达11320人。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北京青基会发现大学生面临的不仅是求学问题,还有走向社会、交往、职业规划的问题。 2011年,北京青基会成立了“阳光之家”,为受助学生搭建了一个走向社会、开阔眼界、提高能力的平台。既有老师讲课,又让他们参与公益活动,还在社会上招募成功人士作为成长向导,为他们做学习职业规划指导等。 政策出台致 项目缩水或消失 公益项目的调整有三个原因: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受资助人需求变化的影响;受公众对项目参与关注热点不同的影响。相比于其他两个影响,来自国家政策的影响则是最直接的。 北京青基会副秘书长亚纪英表示,公益项目的调整有三个原因,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受资助人需求变化的影响;受公众对项目参与关注热点不同的影响。 相比于其他两个影响,来自国家政策的影响则是最直接的。 2002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启动了“新长城——特困大学生自强”项目,除了每年每人2000元的资金资助外,项目还成立了注重能力培养的自强社,帮助特困大学生拓宽视野、提升就业能力。截至2012年底,项目累计筹款2.69亿元,超10万学子受益。 项目在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力度不足之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完善了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和助学贷款政策。 在教育部的推动下,更多的贫困学生得到了奖、助学金的资助,想要贷款的学生多数都能得到贷款,以完成学业。 政策的出台,直接导致了“新长城——特困大学生自强”项目参与人数和捐款额的下降。 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陈红涛坦言,这让扶贫基金会将重点转向人才培养、能力建设方面。大家对于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依然认可,很多企业还是愿意做下去。 除了教育项目,扶贫基金会的孤儿项目也遭遇“重创”。 2008年汶川地震后,公众开始关注地震孤儿。当时国家在孤儿救助方面涉及不多,扶贫基金会为此设立了孤儿救助项目,以解决孤儿生活费用、心理关爱等问题。 该项目捐赠标准是每人每年1500元,发放到孩子手中一个月不到200元,这笔钱在当时给孤儿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变化。 但随后,为保障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和成长发育需要,2009年2月19日,民政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制定孤儿最低养育标准的通知》,提出全国统一的社会散居孤儿最低养育标准为每人每月600元。 “相比之下,我们的钱就太少了,帮助的必要性就没那么大了。”陈红涛坦言,尽管孤儿救助领域还有可操作的空间,但这些并不是扶贫基金会所擅长的。 经过研究讨论,扶贫基金会于2012年底停止了孤儿救助项目。 “如果有人还想资助孤儿,我们会向他们推荐其它相关项目,比如可以资助高中生孤儿和大学生孤儿。”陈红涛说。 目标人群受益“转型”也快乐 尽管有的项目缩水甚至停止,但能够通过政策,更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对于基金会和公益从业者而言,也是一种“快乐的转型”。 随着政府政策的完善和财政支持扩大,一些本该由政府承担的职责,正逐步回归政府。 安利基金会理事长余放表示,尽管有的项目缩水甚至停止,但能够通过政策,更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对于基金会和公益从业者而言,也是一种“快乐的转型”。 去年年底,政府开始推进农村学校厨房建设,教育部有关人士称,政府按3年300个亿的专项计划安排落实,争取到2013年实现所有的农村学校都有一个食堂的目标。 不过这个政策目前看并未让相关的公益项目产生压力。 在2013年,卡夫食品中国决定继续在国家政策未覆盖地区增建50所希望厨房和10个美味菜园,而安利基金会也宣布再建1000所厨房。 余放坦言,这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政策的完善需要时间,但是孩子们的成长机会只有一次,不能让孩子们继续等待;二是随着国家营养改善政策的完善,希望能更多地覆盖贫困地区,让各县在推进营养改善计划时,有一些参考模板,以降低执行和管理的难度。 安利“春苗营养厨房”所做的是通过建设厨房、培训厨房管理员,优化厨房的监督和管理,带动社会投入,最终形成一个解决贫困地区学校供餐体系的“春苗模式”。 “如果这一模式能够得到政府的认可和采纳,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那么我们就会转向其他领域,寻找新的社会问题,开始新的探索。这种政策对我们的‘影响’,是我们致力于推动的。”余放说。 涂猛也表示,尽管政策影响了一部分捐赠,但有的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不是政策调整就完全没有需求。“中国太大,拾遗补缺的空间也有,我们需要自己产品的结构和功能丰富一些,不要在硬件上跟政府的政策‘硬碰硬’,要软硬结合。” 未来趋于精细化和差异化发展 国家总有覆盖不到的地方,总有力不能及的地方,公益组织还是有很多可以做的地方,做得更精细化。 面对政府政策的逐步完善,公益项目是否都应该做根本性的调整,公益组织该如何应对呢? 余放认为,成熟的公益项目都有自身的价值,即使受到政策影响,也不应该马上放弃或退出。 他分析,要继续填补和完善该领域的空白。对于一个开展多年的成熟项目,这些公益组织对于这个领域的问题往往是最了解的,国家覆盖的领域可以退出,但是相关领域未必是主管部门一时可以发现或者政策一时可以覆盖的。 亚纪英表示,国家的政策和基金会的服务目标是一致的。只要资助的目标群体得到实惠,目标就实现了?;蛐硪虼四承┫钅烤筒淮嬖诹?,社会组织的补充职能弱化了,那么基金会就要在其他方面寻找发挥点。“国家总有覆盖不到的地方,总有力不能及的地方,公益组织还是有很多可以做的地方,做得更精细化。” 余放也认为,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大块的空白会越来越少,而公益细分领域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基金会最重要的能力,其实是自身对于社会需求的把握能力。“一次退出,意味着社会整体的进步,而准确定位新的领域,继续让一个项目成熟和完善起来,则代表着未来社会发展的潜力和方向。” 涂猛坦言,政府和民间也是一种竞争关系,用博弈论来讲是一种“竞合关系”,即竞争和合作的关系。面对这种竞争的公益市场,最好的办法是差异化和创新,根据特定的瞄准对象的需求,来设计产品的结构和功能,更有效地配置各种资源,对政府进行引导、跟进。政府一进来,产品就要提升,要保持领先。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认为,基金会不仅要预测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还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提高自身能力,做到更有创新,更有效率。 来源:京华时报 原文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gongyi/2013-05/27/c_124768126_2.htm
-
新华时评:“强捐”逼不出慈善爱心2013-05-24新华网北京5月23日电(记者李代祥、郑玮娜)公益慈善问题从未淡出公众视线。在媒体报道江苏某地政府多年来下达政府文件“强捐”后,江苏红十字会副会长近日表示,政府的举动“一点不过分”?;┤坏挠呗酆椭种稚缁嶂室?,汇聚成一个共同追问:强捐逼得出慈善爱心吗? “捐赠应当是自愿和无偿的,禁止强行摊派或者变相摊派”,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第四条的规定,也是基本社会共识。但强捐这样的怪事,近年来偏偏不断发生。仅在盐城市阜宁县当地近年来就多次下发通知,要求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为当地红会捐款,还明确规定捐款数额从数百元到1000多元不等,捐款直接从工资系统代扣。如此强硬的手段,难免引起当地干部群众的反感。 必须看到,政府扶贫是一种责任,社会帮困是一种善心。责任不能转嫁,善心不容挟持。应该由政府完成的,不应摊派给个人。不管当地干部职工是否吃财政饭,都不能成为承担政府责任的理由。以行政手段命令职工捐款,明显超出政府的职权范围,也是对公民权利的侵犯。 耐人寻味的是,江苏红会领导在公开场合力挺地方政府的强捐举动,似要明确地展示相关政府和红会非同一般的关系,但让公众强烈感觉到的却是:红会的管理思维和慈善理念与社会公众的理解距离何其之大,这样的言论难以赢得公众的认同和支持。 公众对慈善事业从不缺乏热忱,帮贫扶困的善心也从不会消失。重要的是相关方面如何用心培植良好环境来促其健康生长,任何滥用公众善心和拔苗助长的行为,都是对慈善事业土壤的破坏。
-
“我的中国梦”:成功不是在唯一的路上PK2013-05-23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考清华→努力学习→找工作→挣钱→娶媳妇→生娃→考清华,梦神总结的清华男的一生”。这个与放牛娃相似的命运循环,正在不断上演。只是这一次的选择,不再是因为目光狭隘,而是社会价值观的单一。 社会越来越多元,而且处于时刻变化之中,今天你还喝着茶敲着键盘发yahoo邮件,第二天醒来就发现它要停运了。但是对梦想与成功的追求,却是人们生活不变的主题,并且全社会对成功有统一、清晰的认定,不升官发财,就扬名立万,这样才叫成功。在这样的期待下,无论个人喜好与自身特点,每个人都背上了十字架,在这条路上挤来挤去。而全社会这样同质化的目标、单一的价值观,必然导致只有PK胜利的人才能够获得成功,也就是说,必然有一部分人的中国梦会破碎。就像一个人被迫拿起剑与他人决斗,无论他是文人还是骑士,无论他的追求在不在剑术的高下,他不得不挥舞胳膊,因为只有冒死一搏才有生存的希望。而在我看来,这种PK是可以避免并且应该避免的,只有价值观更为多元、开放,人们才会发现“条条大路通罗马”,并且,除了罗马,别的地方也有好风景。 美国的《独立宣言》中提到,“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或许应该做个补充,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认为的幸福的权利,正是在这种开放的价值观引导下,美国梦才如此令人神往。放到中国梦的语境下就是,每个人都有做梦的权利,更应该有决定做什么梦的权利,这种权利不应受到社会舆论的束缚。 小时候,我们的梦想很单纯,想当老师、警察、明星、画家、科学家,甚至清洁工;长大之后,我们不会将一份些卑微、低薪、不稳定的、没有保障的职业当梦想。每个人都被社会对成功的单一认知,捆绑到追求光鲜亮丽的道路上。当北大的毕业生开店卖猪肉,只有当了千万富翁才能够得到大众的支持和认可,才能“不觉得快乐,也不觉得不快乐”;当人们只关注银行里的存款、微博的粉丝数量,而不关心个人心灵的充实或虚空时,或许只有努力“考清华→努力学习→找工作→挣钱→娶媳妇→生娃→考清华”,才是最稳妥的生存方式。因为这毕竟是社会普遍定义、认可的成功。但是“清华”,这成功的园地,永远只能对少数人开放,于是,便有大量的梦想不得不像肥皂泡似地破灭了。 当我们不再追求单一价值观下的成功,当我们能够有追求自己的梦想的自由,当我们不再为了找个好工作非得上名牌大学,当我们不再需要为了到达更高的社会位置而放弃自己的爱好,当我们看到清洁员或其他卑微的工作不再觉得嫌弃,而是以平等的姿态看待的时候,当所有的梦想、所有的社会位置,都能平等、公开地竞争,我们的中国梦才有最广泛、最大实现的可能。(容杏)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文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gongyi/2013-05/22/c_1247460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