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社部: 社保费率不宜随意变更2012-10-26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何时出台?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会不会实行?如何确保公务员考试公开、公平、公正?在昨天举行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就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针对近日专家提出为应对基金支付压力,应提高社保费率的建议,尹成基郑重说明,该制度不适合随意变更,如需调整也要统筹考虑各方面情况。 社保费率 若调整需统筹考虑 记者:针对以后可能较大的基金支付压力,部分专家认为应提高社保费率;还有专家提出要尽快降低社保费率,扩大社保参保面,促进居民消费,刺激就业。人社部在社保费率方面是否有调整的考虑? 尹成基:社会保险的费率是由国家统一制定、各地严格实施的政策。它具有很强的连续性、稳定性,关系到养老保险制度的长期稳健运行。对于这样一项政策的调整,要经过认真的研究和论证才能够实施。对于专家提出的提高费率和降低费率的建议,这是专家个人意见,从某一个角度来提出这样的建议,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从国家的政策层面来讲,要统筹考虑各方面情况。 对于社会保险特别是养老保险的基金平衡问题,国家已经着手从制度上予以保障。比如辽宁开展坐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试点,就是要把个人账户的基金积累下来,实现我们国家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要求。 公务员热 逐年升但增加不多 记者:您怎么看这几年来公务员的考试越来越热的问题? 尹成基:公务员的考录,坚持“凡进必考”的机制。为保证公开、公平、公正,主要是加强政策立法和制度建设,规范公务员招录的各个环节,考录有了制度的保障,公平性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同时也加强考录工作的科学化建设,加强考录的基础工作,加强考官、考录人员、面试、阅卷专家队伍建设。另外,虽然考生作弊或者考录人员舞弊的个案较少,但人社部门对这方面情况采取零容忍态度,发现一起,就严肃依法依规查处一起。 公务员作为一个职业,可以考验个人能力、实现自身价值。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总体上报考的人数还是比较稳定,呈逐步、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个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但也不是说增加得很多。 雇学生工 近几年已很少发生 记者:最近包括富士康在内又有企业查出使用年仅14岁的学生工,是否有措施加大监察力度? 尹成基:我国《劳动法》及有关法律规定禁止使用“童工”,对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也非常大,发现这样的问题要对用人单位给予重罚,滥用“学生工”这种情况是坚决杜绝的。总体上看,这方面的情况近几年是很少发生的,用人单位和学校普遍能够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 延迟退休 听取意见稳慎推进 记者:有专家认为我国延迟退休还处在讨论和酝酿的阶段,10年之内不可能推进实施? 尹成基:人社部高度重视,也都注意到这些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但这项政策关系到我国人口结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情况、总体就业状况、职工和居民收入状况等,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选择政策实施的时机。 从国际上看,各国在实施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时,都是采取逐步延迟的具体操作的步骤。人社部将对退休年龄及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结合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论证。人社部也会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在决策中充分采纳各方意见,稳慎推进。 就业形势 完成全年目标114% 记者:目前我国就业形势如何? 尹成基: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24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114%。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完成432万人,完成全年500万人目标的86%。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35万人,完成全年120万人目标的113%。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二季度末持平。 本报记者赵鹏 来源:京华时报 原文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gongyi/2012-10/26/c_123873058.htm
-
公益不要洁癖 慈善不唯圣人2012-10-24国庆长假期间,凭借 “微博打拐”、“免费午餐”、“最美白血病患者鲁若晴救助”等事件成为意见领袖的薛蛮子遭到刘仰、八分斋等人的“扒皮”。刘仰等指责薛蛮子在使用微博推动公益、募集基金时,往往将公益项目与自己投资的商业项目相勾连,有借慈善公益之名牟取个人利益之嫌。“打通公益与商业链条”成为薛蛮子的主要“罪状”。 薛蛮子“打通商业和公益”的具体事实尚存争议,单从民众对“打通公益与商业链条”的反感来看,这反映了目前对公益的一种误解:人们盲目痛恨“公益”和“私利”间的混淆,而不思考其间可能的合理合作模式;对公益有洁癖,期待做慈善的都是特蕾莎修女那样舍身忘我的圣人。 国人对“公益”的洁癖与我国福利体系在历史上长期由政府公办有关。在公办福利体系下,民众期待政府的公益动机和目标是纯粹的,容不得私利。但随着市场改革的深化,商业企业越来越成为社会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各怀利益诉求的商业企业做慈善往往是要获得间接利益,如声誉和形象,这并不符合公众的传统预期。于是,“洁癖”就产生了。 “倒薛”者以比尔·盖茨等捐出大量财产成立基金会的欧美“慈善名流”为正面例子,殊不知,欧美公益事业的特征之一,恰恰是有一套较成熟的商业与公益的合作体系——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鼓励政策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和欧美的资本主义路线导致的市场经济的发达及企业主体的活跃有关。 欧美国家政策中,捐资公益事业和上税间的替代关系是促进企业资本进入公益领域的一个动力。公益和商业合作的形式还包括:公益组织内部管理企业化,向受益人提供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接受政府采购服务并获得对价,进行商业投资,与商业合作伙伴从事公益和商业活动。 如果一味排斥与公益和商业间的连通、合作,将减少中国公益事业可资利用的资源总量,同时减少对有益公益模式的探索。 其实,公益事业最重要的是在结果上有利于提升或维护公众利益,在程序上注意合法性并排除商业活动可能带来的损害。只有在宽容多元公益动机的前提下,才能最大程度地聚集各方力量,做真正需要做的事情。 另一方面,市场中的商业企业也有塑造自己形象、提高自身声望的需求。通过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投入公益事业来满足这种需求,是企业和社会的“双赢”。 商业和公益的交流沟通是必然且必要的。今天我们要做的不是批判“打通商业和公益链条”的思路,而是探索联通二者的适当途径,进而规范商业与公益合作的具体方式和手段。在公益与商业的合作中,要特别注意界限问题:不能让商业活动危及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削弱公益组织的宗旨和目标;不能对剩余的经费或利益进行再分配,反对利益私人化;在公益组织投资方面注意风险控制;同时也要注意不给商业企业带来不正当竞争。 那些对薛蛮子的作为有质疑的网友不妨从上述角度更理性地思考,薛的“公益模式”是否在结果上危害了公益目标的实现、在过程上有不当之处。若真有所发现和总结,将是对中国公益实践的有益一课。(程曼祺)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文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gongyi/2012-10/24/c_123862812.htm
-
央视采访老人最在乎什么 答称年龄大不希望活着2012-10-23最在乎什么? 老人回答 年龄大了, 不希望活着 受访的80岁天津老人。 80岁老奶奶说,最希望的是儿女?;丶铱纯? 央视女记者说,当时不想提问,只想抱抱她 昨日,继“你幸福吗”民生采访之后,央视新闻中心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重阳节,推出年度大型新闻公益行动———“2012我的父亲母亲”,记者分赴全国各地采访老人,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和想法。 而这次采访,没有“你幸福吗”的采访那样轻松,也没有涌现“我姓曾”、“队被人插了”等神一样的回复,却出现了悲凉的、让儿女们汗颜的回复———不希望活着。 “从儿女身上感觉不到温暖” 央视记者在北京采访一位71岁的老人和他从天津来探望的80岁姐姐时,问现在最在乎什么?那位看起来很硬朗的80岁老奶奶称,年龄大了,不希望活着。 记者沉默了一阵,问原因,这位老奶奶说现在的孩子不像从前的孩子,从他们身上感觉不到温暖。老奶奶停顿了一会儿,对记者说,你们也是年轻人,所以希望你们多回家看看。 记者说,我们也不常回家。老奶奶长叹一口气,说:“恨不得快死!死倒不怕。”老奶奶接着又说:“现在有话没地儿说去!” 据老奶奶介绍,她有三个女儿都住在天津。当记者问希望女儿们为她做点什么,她回答:“什么也甭做,就回家看看,多交流交流。嗨……现在有话没地儿说去!” 老人“希望”:你们还年轻,?;丶? 老奶奶反问记者“你结婚没?”记者回答:“没有。”老奶奶说:“结婚就有区别。” 老人的弟弟感慨地说:“就是从咱们这一代惯的,下一代更惯,我们的子女更惯孩子。” 希望儿女们为自己做点什么?老人的弟弟说,“其实那是不可能的……就跟你种花似的,你种出来什么样,它出来就是什么花,现在你希望它是什么样,它已经是那样了,你希望那是你的希望,他心里要是没有你,他永远没有你。” 最后,老奶奶向记者提出了她的“希望”,“希望你们还年轻,?;丶铱纯吹瑁灰蟊鸬?,什么钱不钱的,给他们点儿温暖……老了,没地儿说话去。” 央视记者:当时我只想抱抱她 昨日,采访两位老人的CCTV新闻中心地方部记者刘超谈及当时的情况,在微博上说:“当时就不想提问了,只想抱抱她。” 刘超说:“三天的采访,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天津那位80岁奶奶。气质眼神都不一般??苫姑涣牧骄?,奶奶就很激动,连说‘不想活了’,我一点准备都没有,当时就不想提问了,只想抱抱她,安慰她不要伤心。光鲜的外表,坚强的面容,却掩盖着被最亲近的女儿戳伤的心。” 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刘超感慨地说:“几乎每天都给妈打电话,有事没事闲聊会。这几天忙也没顾上,妈也没打来,这好像已经成为我们间的默契。” “今早节目播了,没提前给她说,可还是跟以前一样,刚播完就接到电话:‘人家让你?;丶铱纯茨?,你怎么不回来。’哎,不敢想她每天守在电视前,就为能在电视上近近却又远远地看见我,我永远也还不上这笔债。”刘超说。汤皓 整理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文地址:http://gongyi.ifeng.com/news/detail_2012_10/22/18429344_0.shtml
-
17岁女孩带截瘫父亲求学5年 称过去是苦难日程表2012-10-2210月8日,星期一,5时10分左右,17岁的谢宇慧像往常一样醒来,开火、做饭。她的父亲谢广军躺在床上,等着女儿喂饭、清理个人卫生。 因为一次意外事故,谢广军腰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造成高位截瘫。谢宇慧独自一人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求学读书,至今已5年。 5年来,她选择了坚强和乐观,旁人眼中的苦难,在谢宇慧看来,“是生活对自己人生的一次考验”。 “父亲在,这个家就没有散” “带着父亲考上理想的大学,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以回报社会。”新学期开学不久,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18)班班主任闻刘伟在《高一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中发现,一个名叫谢宇慧的学生在备注信息里这样写下了自己的愿望,闻刘伟隐约感到了有点儿不对劲,“当时没太在意,就这么过去了。” 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闻刘伟发现,每天谢宇慧总是在上课前几分钟一路小跑,匆匆忙忙进教室,顾不得休息片刻便迅速打开课本开始学习。 出于关心,闻刘伟把谢宇慧叫到了办公室谈心,这才了解到,谢宇慧一家是郸城县汲水乡郝庄行政村仵庄村人,2004年,父亲谢广军外出打工,在山东德州一处建筑工地上工作时,意外从脚手架上摔下,腰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自此造成高位截瘫。包工头把谢广军拉到了医院赔偿了两万元,看到谢广军病情稍稍稳定后,就一走了之了。从那时起,谢广军的日子就只能在病床上度过了。 家里的顶梁柱一下子倒了,当时谢宇慧年仅9岁,她还有一个12岁的哥哥谢富乾。 不幸接连降临。2005年,谢宇慧的母亲又被查出患有肺癌,身体每况愈下。又要上学,又要照顾卧病在床的两个亲人,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到了兄妹俩肩上。2007年4月,母亲撒手人寰,兄妹俩一下子觉得天塌了,抱头痛哭。 “父亲在,这个家就没有散,我不能再失去父亲。我一定要照顾好他。”谢宇慧说。此时,在郝庄小学读五年级的谢宇慧年仅12岁。哥哥由于在离家较远的汲水二中读书,每周只能回家一次,升入初三之后,学习更加紧张,两个星期才回来一次。照顾父亲的重担,早早地落到了这个小女孩儿的身上。 “起初我连馒头都不会做,菜就更不会炒了,每天的饭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谢宇慧说,“我只能一点一点学着做。” “将来如若会飞,那是因为太多的爱托举着我” “母亲因病去世后,村两委班子号召全村老少给我们捐钱捐物,还为我们办了低保。当时,三口人每季度共540元的低保成了我家仅有的经济来源。”谢宇慧回忆说。 “多亏了好心人,我和哥哥才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下一路走来!”提起那些好心人,谢宇慧抑制不住心中的感动。 谢宇慧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2008年8月,哥哥考上了郸城一高,到县城去读书;2009年9月,自己升学进入离村子10里路远的汲水一中读初一。当时,为了不影响谢宇慧的学习生活,同时便于照顾父亲,汲水乡党委书记孙光远和乡长罗明党特意让人给谢宇慧和父亲在学校附近租了两间房子,每年的房租由乡政府承担。谢宇慧初一所在班的班主任吕俊奎获知了谢宇慧的家庭情况后,垫钱给她买了书报资料。2010年9月,初二班主任于大海同样为谢宇慧花钱买了学习资料。 2011年8月,谢富乾考入大连民族学院,离家更远了。今年8月,谢宇慧也考入离家更远的郸城一高,带着父亲求学,成为她唯一的选择。汲水乡同样又帮谢宇慧和她父亲在学校附近租了两间房子,每年的房租仍由乡政府承担。 考上了高中,学习更紧张了。谢宇慧每天很早就要起床做饭,伺候父亲吃完饭收拾好家务就快6点了,然后匆匆忙忙赶去学校。中午和晚上也都要回家给父亲做饭、喂饭。给爸爸按摩、洗衣服、打扫卫生,都是她的日常“工作”。 今年9月,刚入学不久,郸城一高学校办公室的王雪涛也得知谢宇慧带父求学的事情。9月9日,王老师将了解到的情况反映给了校长刘成章。 9月10日,刘成章和其他几位校领导带着一些生活必需品来到谢宇慧在县城租住的家中,当场表示免除其高中三年学费。刘成章还以个人名义向谢宇慧捐款500元,安排有关人员为谢宇慧申请助学金,并为她办理了一张每月充值300元的饭卡。当天,郸城一高红十字会向谢宇慧捐款500元,郸城一高爱心基金会也捐款2000元。 “我当时很惊讶!”刘成章对记者说,真的没想到,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儿这么多年来能带着瘫痪的父亲求学,乐观勇敢地面对困难,“着实让人感动”。 “现在一些孩子从小娇生惯养,遇到一点点挫折就放弃退让。谢宇慧对他们是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刘成章说。 当更多的人知道了坚强女孩儿谢宇慧的事情后,更多的关心陆续向她涌来。 9月12日,郸城县教体局人事股股长张卫华带着妻子和孩子,拿着一些生活必需品,来看望卧病在床的谢广军。 9月22日,洛阳市助学济困联合会的工作人员带着米、面、油和牛奶来到了谢宇慧家中,还送去1000元的慰问金。 “将来如若会飞,那是因为世间有那么多的爱,在默默地托举着我。”谢宇慧说,所有好心人的点滴恩惠,都将深深刻在她的心里。自从家里出事以后,好心人给她家的帮助,她都一一记录在一个本子上,如今已经快记满一本了。 “苦难不再是苦难” 9月23日,农历八月初八,恰是谢宇慧17岁的生日。因为家庭的变故和生活的窘境,过生日对于她来说,早已是一种奢望。 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当天下午,闻刘伟和班上5名同学带着生日蛋糕和两双新鞋,来到了谢宇慧和她父亲的住处。 “祝你生日快乐!”给谢宇慧过生日的师生,一下子站满了这个不到15平方米的屋子。闻刘伟将200元塞在谢宇慧的手中说:“孩子,以后有什么事儿尽管跟老师说。” “刚强、奋进、刻苦、孝顺”,这是班长裴文杰对谢宇慧的评价。对于谢宇慧的乐于助人,同学刘丹丹一直记着:“前几天正赶上周练,我的数学一直跟不上,小谢就把自己的笔记整理之后借给我看。” 谢广军躺在病床上,看着屋里发生的一切,把头扭在枕头的一边,不住地用手擦去眼角的眼泪。“真的没想到,真的没有想到啊!今天这么多人给小谢过生日!希望女儿健康成长,不管以后能力是大是小,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管有钱没钱,一定要走正道,要回报这些好心人。” 谢广军说,有一次,谢宇慧到超市买东西,回来路上发现多找了20元。谢宇慧想也没想就跑回去把钱还给了收银员?;乩匆院?,谢宇慧“委屈”地对父亲说,那个人都不说一声谢谢。谢广军就开导她:“孩子啊,你把钱送回去这就对了。咱做了应该做的事儿,咱心里踏实。虽然咱家缺钱,不管人家谢没谢,不是咱的钱咱就不能要。” 在当天晚上的班级每周总结会上,同学们再次为谢宇慧送上了生日祝福。 “这是我最幸福最快乐的生日了!我的过去或许是苦难的日程表,但是我相信,我的坚强、我的自信和大家对我的关怀照顾,一定可以使我战胜苦难!”在讲台上,谢宇慧面对全班说,“因为有大家,我的苦难不再是苦难,那是生活对我人生的一次考验,让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勇敢,谢谢你们!”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文地址:http://gongyi.ifeng.com/news/detail_2012_10/22/18429312_0.shtml
-
中美慈善高端对话:中国慈善应借鉴先进理念2012-10-19羊城晚报讯 记者林世宁报道:美国的洛克菲勒家族位列全球富豪榜已有一百多年历史,18 日上午,在“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理事会访华团与中山大学举行的“中美慈善高端对话———慈善传统与家族慈善”座谈会上, 洛克菲勒家族成员介绍了家族长盛不衰的秘诀:慈善把我们团结在一起。 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理事会主席理查德·洛克菲勒介绍说,有人认为做慈善把钱送出去会带来家族矛盾, 但慈善却把我们家族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理查德解释说,大量财富的积累往往带来的是伤害与痛苦,而做慈善则能消灭痛苦,带来平和的欢乐。 在座谈会上,洛克菲勒家族还饶有兴趣地了解了中国慈善传统及广东地区家族慈善情况,羊城晚报社副总编辑陈心宇介绍了广东本土企业家、碧桂园集团创始人杨国强的慈善故事,杨国强少年家境贫寒, 因政府的7 元助学金得以完成学业。 1997 年他委托羊城晚报社代管成立了仲明助学金。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杨国强及碧桂园对中国慈善公益事业的各类捐款投入累计逾16 亿元。 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主席陈建民指出,中国目前的慈善多数仍在沿用传统方式,21 世纪应勇于学习借鉴美国的先进理念。 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成立于1940 年,从2006 年开始, 多次支持中山大学的研究工作。 来源:羊城晚报 原文地址:http://news.sina.com.cn/o/2012-10-19/093525392798.shtml
-
中国每年新增出生缺陷婴儿90万 发生率约为5.6%2012-10-18昨日,卫生部在京发布《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数约90万例。 先心病、唇腭裂等高发 据了解,出生缺陷病种繁多,目前已知的至少有8000-10000种,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唇裂伴或不伴腭裂、神经管缺陷、先天性脑积水等10类疾病是我国围产儿前10位的高发畸形。 报告指出,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接近,约为5.6%,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数约90万例,其中出生时临床明显可见的出生缺陷约有25万例。 缺陷渐成儿童死亡主因 同时,出生缺陷不但是造成儿童残疾的重要原因,也日渐成为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全国婴儿死因中的构成比顺位由2000年的第4位上升至2011年的第2位,达到19.1%.同时,出生缺陷还加重了因治疗、残疾或死亡导致的疾病负担。 卫生部妇社司副司长秦怀金表示,下一步,出生缺陷将纳入政府规划。国家加大了对出生缺陷防治的经费投入,全面推进出生缺陷防治工作。自今年开始,新农合逐步将血友病、唇腭裂等纳入重大疾病保障试点范围。 报告指出,各级政府应逐步将出生缺陷患儿的治疗和康复纳入基本医疗保障。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出生缺陷防治。 来源:新京报 原文地址:http://www.gongyishibao.com/News/201209/146345.aspx
-
地球面临严重食物浪费 全球1/8人慢性营养不良2012-10-17地球正面临着严重的食物浪费问题。据上周最新发布的联合国全球饥饿报告,在2010年至2012年间,全球有近8.7亿人,即每8人就有1人处于慢性营养不良状态。 然而,在为人类生产的粮食当中, 有三分之一的食物在生产和食用的过程中被浪费掉。在相对贫困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储存和运输条件,农民们处于贫困状态,收成也每况愈下;而在发达国家,特别是富裕的大城市,超市和消费者却浪费了堆积成山的食物。据乐施会《粮食改革》报告统计,每年发达国家所丢弃的食物总量差不多等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粮食生产总量。 为什么浪费食物很糟糕? 与我们浪费食物情况产生强烈对比的是,在2010年至2012年间,全球有近8.7亿人,即每8人就有1人处于慢性营养不良状态,这个数据来自上周最新发布的联合国全球饥饿报告。报告更显示,全球有20亿人处于联合国所定义的微量元素营养不良状态。这些饥饿的人群大部分生活在亚洲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而其中大部分是小农。营养不良减缓了人们身体和智力的正常发展,容易引起疾病。乐施会的研究显示,2011年的粮食危机导致人们被迫改变饮食习惯,出售生产资源,产生债务,让孩子辍学,提早结婚,并迁移到有食物的地方生活。 其实,这个世界生产出了足够的食物,但是这些食物却无法到达贫困的人群手中。据统计,每公斤牛肉在生产过程将耗费15000升的水,而每公斤鸡肉的生产也将耗费6平方米的土地。在我们扔掉食物的同时,我们还扔掉了大量新鲜的水资源和土地。而这些被浪费的资源本可以用来养活更多的人。目前的粮食生产过程中,人们也过度使用农药而导致腐蚀土地,过度砍伐和污染,不可持续的使用土地和水资源。到了 2050年,地球上将有90亿人,我们将如何养活所有人呢? 据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院士武维华统计,仅中国,在餐饮业的浪费中,我们每年至少倒掉了约2 亿人一年的口粮。 如果加上家庭和工作单位中的浪费,全国每年浪费的食物总量大约可养活2. 5到3亿人口。以北京为例,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北京2000万人口,每天产生2.3万吨垃圾,其中约60%为食物垃圾。 这些被丢掉的食物最终将被焚烧或堆填,这两种方式都会产生温室气体。垃圾堆填产生甲烷,而甲烷对气候变化的危害是汽车、飞机和发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的25倍。气候变化又会导致全球粮食安全的下降,引起粮价的上升。据报道,全国众多城市正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北京,南京, 广州等城市的主要垃圾填埋场近年内都将达到饱和状态。 1个苹果与52亿个苹果的故事 没有人会喜欢把食物丢掉,但生活如此繁忙,加上有时难以讨好要求多多的家人,我们似乎都难以避免丢弃食物。虽然在购买食物时我们都没有想过要把食物丢掉,但最终有不少食物却没有被吃掉。举个例子,在巴西、印度、西班牙、菲律宾、英国及美国这6个国家,每6个售出的新鲜苹果中,就有1个最终被丢进垃圾桶。 假如我们只由苹果做起,踏出一步以确保我们所买的食物都会被吃掉,那又会怎样? 我们可以确保以最适合的方法储存苹果,在再买苹果前先看一下家里已经有多少,同时按购买的先后次序食用,以确保所有苹果都不会被浪费。这样,单单是这6个国家中的城市家庭,我们每年就可以省回52亿个苹果。如果把这些苹果排起来,足以环绕地球9次。相反的,如果这些苹果被浪费,苹果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相当于燃烧了1000万桶石油。 我们可做的,就是从不浪费一个苹果开始。 来源:华声在线 原文地址:http://gongyi.sohu.com/20121016/n354984640.shtml
-
读书 让我学会坚强2012-10-15特别的想家、想爷爷奶奶、想小朋友、想家乡的味道 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都林一小,专程从北京来此给农民工子女开讲座的著名心理专家陆晓娅向孩子们发问: “离开家乡来乌拉浩特读书的孩子请举手。”台下的孩子全部举起了手。 “刚来的时候特别想家的孩子请举手。”台下的孩子全部举起了手。 这些听讲座的学生中,有一半的孩子来自乌兰浩特市以外的地方,如吉林、黑龙江等;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小时候就离开了父母。有的甚至5岁就离开爸爸妈妈,现在自己一个人在都林一小读书。 陆晓娅接着又问了一个问题:“你们是怎么度过那段孤独的想家的日子?” 这是一个触动孩子们内心深处却很少有人关注的话题,孩子们的话闸一下打开了:“想家的时候我就想哭,但不想让同学看到,怕被别人笑话,就去厕所里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会想家,我会一个人呆在一个地方,那时我特别特别的想家、想爷爷奶奶、想小朋友、想家乡的味道”;“想家的时候,我就找同学和朋友诉说,跟他们聊天,聊家乡的生活”;“想家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学会坚强,克服困难,咬牙挺过来,并用笔在胳膊上写‘坚强’两个字”;“想家的时候,我就想让自己疼,一边哭一边用拳头打自己”;“想家的时候,我就想一些开心的事,不让自己陷在其中”;“想家的时候,我就想,我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我离开父母就是为了有更好的学习条件”。接下来,陆晓娅又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离开父母来此读书,你们学会了什么?”这个问题让孩子们一下子开心起来,纷纷回答:“学会叠被子。刚来时,不会叠被子,是老师和同学帮忙并教会的”;“学会了坚强,坚强能让什么事都过去”;“学会做很多事情,学会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在与陆晓娅短短的交流中,孩子们突然发现,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并不完全是一件伤心的事情,原来也有收获。 陆晓娅告诉孩子们:“‘自立’是不会跑掉的。学会自理和自立的孩子,长大后要比依靠父母的孩子成熟、坚强许多,学会面对更多的困难,这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都林一小400多名学生中,有100多名外来务工子女在课后托管班。这些托管班都是由私人创办的,许多外来务工者没有时间管孩子,就将孩子交给托管班,托管一周,每月400~500元,由托管班的人每天去学校接孩子,管吃管住,并辅导他们做作业。 学校大队辅导员丁群说:“流动儿童和常常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不一样,心理上很依赖老师,内心常常有无助感,有很多担心,不自信,他们需要老师更多的关心。在日常的教育中,对流动儿童的最重要的就是加强自立教育。” 被书滋养,即使是打工者的子女,未来也是不一样的 作为“红云图书室·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的志愿者,陆晓娅给孩子们带来的讲座是《书里书外世界,今日明日人生》。 4年级的海悦(化名)对这个讲座充满兴趣。 海悦4岁就和父母离开了家乡,“因为爸爸妈妈不想种地,种地没有出来打工的钱多”。他们去海拉尔市,也去草原放过羊。爸爸妈妈还在建筑工地做过泥工,一天100元,不去就没钱。虽然生活漂泊,但幼小的海悦却从来都不觉得苦,“因为一家人在一起是很幸福的”。 然而,这个幸福却在2011年戛然而止,来乌兰浩特后,妈妈因宫颈癌去世了。海悦将《寄给妈妈的一封信》写成了一篇作文,作文让老师泪流满面,学校大队辅导员丁群开始关注这个脸盘圆圆的小女孩。 她发现,虽然失去了妈妈,虽然住在课后托管班,一周才能回家一次,但海悦一点都不脆弱,是个“阳光女孩”。 “当我伤心、孤独和想家的时候,我就看书,走进书里就忘了烦恼。”海悦说:“小时候我不爱看书,但爸爸严格要求我看书,因为读书可以增长我的知识。” 为鼓励女儿读书,海悦上一年级时,爸爸就给她买了一大堆书,有时也给女儿念故事书。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爸爸,常常有不认识的字,“此时他就让我去查字典,于是我在查字典中学会了这个字。”海悦说:“我最喜欢的书是‘杨红樱系列’,杨红樱的书很幽默,人物活灵活现,很多同学都喜欢。” 海悦一周可以看两三本书,有时晚上在被子里用电筒照着偷偷看,“感兴趣的书一天就看完了”。爸爸甚至要求她看《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千字经》、《论语》,“要看注解才看得懂。爸爸会考我,问我书读得怎么样,问我哪些话是哪些古人说的。如果答不出来,他就会骂我。”海悦说,其实她现在最想要的书是《脑筋急转弯大全》,“很贵,爸爸带我去买了几次都没买到。” 她对爸爸的严格要求并没有埋怨。“读书对我的好处是不会再写错别字,而且增长了知识。比如我在书里知道了船为什么是流线型的。” 海悦3年级时从海拉尔转学到乌兰浩特,她觉得自己更喜欢都林一小,“因为这里的老师更亲切”。 她和爸爸在加油站旁边租了两间不大的房子,爸爸一个月工资1000多元,周一至周五,她住在课后托管班,周六早上回家。 “我常常会想爸爸,孤独或想爸爸的时候就去话吧给他打电话,告诉他我难过的事,比如考试没考好什么的,爸爸有时理解有时不理解。”海悦说:“有时我很想回老家,因为家乡很亲切,城市太大了。” 海悦的爸爸偶尔会到学校来,在丁群老师看来,这个48岁、个子矮小的男人,显得有些苍老。丁群问海悦:“你觉得爸爸苦吗?” 海悦说:“爸爸不是苦,是很辛苦。每天早上4点去工地,晚上八九点才回来,又脏又累,满脸都是灰,还要自己煮饭,周末也不休息。但爸爸从没说过他苦,他总是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大人的事情不要管。” 海悦认真地在纸上写下她的愿望:“爸爸身体健康,我能考上大学。” 她说:“考上大学就有渊博的知识,就能找到好的工作,让爸爸享受老年生活,让爸爸更幸福。” 她深深地记住了陆晓娅老师说的话:“如果你的心从小被书滋养,即使你是打工者的子女,你的未来也是不一样的。” 来源:新华网 原文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gongyi/2012-10/15/c_123821565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