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买单为社会组织招聘社工2012-10-12本报讯(记者李秋萌)昨天,记者获悉,社会组织“缺钱又缺人”的窘境,将在北京率先得到改观。昨天,由政府出资,为蓝天救援队、抗癌乐园等社会组织招聘的12名社会工作者,正式与市红十字会签约,分赴各岗位。 政府买单招聘社工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管理岗位”是北京市社会管理服务创新的一种探索和实践。针对民间社会组织“人财两缺”的难题,探索为“枢纽型”社会组织招聘社会工作者。北京市社工委社会组织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政府购买岗位、服务,分别缓解社会组织“缺人”“缺钱”的窘境。 今年,全市预计为16家枢纽型社会组织招聘200人,首批受益的社会组织包括市红会下属的蓝天救援队、抗癌乐园等8个社会组织。 每个岗位补贴5万 据了解,签约的社会工作者合同期1年,每个社工岗位由社会建设专项资金提供一定数量的经费补贴(含五险一金、税费及管理费),每年5万元。上述负责人表示,具体5万元如何分配使用,不同岗位间是否统一薪酬标准,是否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增加等问题市社工委并不做统一要求,视不同社会组织的情况自定。 各社会组织和相关用工单位每个用工周期对社会工作者进行两次集中考核,主要依据每个用工周期初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和阶段性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全面考核社工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考核优秀的及工作中创造出先进经验并在全市或全国推广的,下一用工周期优先录用。 >>记者追访 试点推广还需看情况 “原来觉得我们是没娘的孩子,人少,也没有一分钱额外收入,这次分给我们两个人,现在要抓好这个机会”,北京?;そ】敌峄岢ふ盼踉龀?,2个月前,社工委领导等5名工作人员到会内了解工作,得知人手“严重紧张”后,便给了两个岗位名额。张熙增表示,社会工作者的加入使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会帮助政府把做不过来的工作做得更好。 “缺人又缺钱”是全国社会组织的“通病”,昨天,市社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是枢纽型社会组织中聘用社会工作者试点的第一年,在全国来说也是迈出了第一步,今后如何推广要视试点情况而定。 >>名词解释 枢纽型社会组织 “枢纽型”社会组织,是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进行联系、服务和管理的联合型组织,由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认定,负责在本领域社会组织中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党的工作;在业务上发挥引领聚合作用;在日常服务管理上发挥平台作用,负责提供日常服务管理,促进本领域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来源:京华时报 原文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gongyi/2012-10/12/c_123813259.htm
-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第三条道路2012-10-11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 2012年7月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国家图书馆联合,在新浪教育频道的支持下,每月组织公益性学术讲坛——“新民教育讲坛”,邀请关心教育的经济、文化及社会各界精英人士以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大教育”视角,审视、探讨、建言当前和未来的中国教育。旨在通过这一公益性、开放性活动,致力营造活跃的学术氛围和社会各界参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平台。为中国教育的环境改善提供新的发展、观察及研究的思路和途径。 以下是新民教育讲坛2009年第三期“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第三条道路”,南都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徐永光的精彩演讲。 要走出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困境,需要第三条道路。 从全世界的角度看,教育的性质分为公办和私立两种。国际上对“私立”之“私”的理解是指对立于国家的,民间的非盈利的性质。教育在中国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举办的公立学校,另一类是民办学校,或者叫私立学校。中国的私立学校是真正意义上的私立,是私人投资并且要营利的,是市场行为。因此,中国的教育和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在体制上有很大区别,要么政府化,要么市场化,或者说是“极端政府化加极端市场化”。没有第三条道路,缺少公益性学校,即公益的、非盈利的、民办性质的教育机构。 现在,只存在两条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道路,公立学校和私立的民办学校。我认为,求解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第三条道路是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困境的出路。 现在南都基金会资助建立民办的非盈利学校——新公民学校,就是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第三条路的尝试。 一.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背景 (一)农民进城务工数量越来越大,且出现家庭迁移的趋势。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进城务工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大。有些地方,外来务工的农民数量已经超过了本地居民,而且出现了家庭式迁移的趋势。我们很难给这些具有农民身份的进城务工人口一个恰当的称谓,到现在他们还是被称为“农民工”,但实际上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完全不是农民了,他们在城市定居,应该是城市新移民。 一些研究数据认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在2030年要达到3.5亿。最近一个数字说到2030年中国的人口将分为三个板块: 5亿城市人口,5亿农村人口,5亿流动人口。人口的流动、城市化的进程在中国未来几十年将是一个重大的、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特别关注的社会问题。 (二)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读书难,被社会边缘化。 农民工进城以后,其子女分为两类——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这也是中国特色的名称。现在流动儿童接近两千万,他们随着父母四处漂泊,其中接受义务教育的有1100多万。公布的数字表明,留守儿童有5800万。现在这两个部分农民工子女合起来将近8千万,到2030年流动的孩子们会有多少这很难预计。留守儿童的境况很困难,家庭教育和亲情的缺失是很严重的问题。流动儿童读书难,而实际上留守儿童读书难的问题更加严重。留守儿童是因为没有进城读书的条件而不得不留守在家乡。两千五百年前的《论语》里讲到:“父母在不远游”,这是家庭伦理。而在今天的中国,家庭伦理被颠覆了。对家庭伦理的颠覆,对人类基本家庭结构应有状态的破坏,将对中国现在和未来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留守儿童中存在很多心理健康的问题。去年在安徽,一个叫做章杨宇的12岁留守儿童自杀,引起社会极大关注。他在口袋里留下遗书说,我不愿意爸爸妈妈离开我,我想自己的亲人,想父母。 据全国妇联的调查,2003年有100万农民工子女进城后失学,而20年前,农村贫困地区也有100万孩子失学。过去失学的是农村偏远地区的儿童,现在是进城务工的农民的子女。20年前,失学是因为贫困,而今天则是因为教育不公平。20年前发生在偏远农村,而现在发生在大中城市。20年前的这100万儿童,即便他们不读书,耽误了自己,但他们不至于对社会造成很大危害。但是现在的这100万儿童,游荡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他们会对社会产生不满,甚至是仇恨,因为他们被社会边缘化,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这些孩子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 现在农民工子女犯罪问题也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社会关注。农民工子女犯罪占未成年儿童犯罪的50%以上,而农民工子女总体在少年儿童当中只占少部分。在上海,未成年人犯罪当中,外地户籍的儿童占7成。 移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后果很严重,这在世界各地都曾发生过。特别是最近几年,比如,2005年震惊世界的巴黎大骚乱,参加这场骚乱、打砸抢烧杀的青少年都是北非、阿拉伯国家的移民第二代和第三代,他们用阿拉伯语改编马赛曲,唱着马赛曲去打砸抢烧;德国恐怖中学里犯事的孩子也大都是移民的后代;2007年美国佛尼尼亚大学发生韩裔学生屠杀32人的惨剧,而且这个青年也自杀了。美国人在悼念死者的时候,把这位杀人的学生也作为祭奠的对象,共点了33盏蜡烛,因为他也是受害者,他是一个移民的孩子,没有融入社会,或者说社会没有善待他,于是他才产生了报复社会的情绪。 这些事件的根源是移民的孩子往往经济贫困,得到的教育资源少,被社会边缘化,难以融入主流社会。 ?。ㄈ┱诮饩雠┟窆ぷ优侍馍洗τ诹侥丫车亍? 为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中央提出“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立学校为主”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的“两为主”方针。地方政府也积极挖掘公办学校的潜力。据北京公布的数字,有64%的农民工子女进入公立学校读书。但这个数字中存在模糊的概念,其实这六成不一定都是农民工子女,甚至多数不是,而是外地户籍的在北京工作的一些人士的子女,但这项统计是把外地户籍的儿童都归为农民工子女。武汉的情况相对较好,大约80%的农民工子女进入公立学校,在武汉,省内流动比较多,大部分在武汉工作的农民工都是本省的。广州是一个加工业基地,外来人口比例很高,比如东莞,80%、90%都是外来人口。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广东采取的措施是鼓励民办学校,对民办学校实行比较宽松的政策,大部分农民工子女进入民办学校,进公立学校比较少。 城市政府在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上,处于尴尬地位,两难处境。不努力解决则会受到指责和批评,但要妥善解决也面临很多困难。 1.户籍制度的困境。中小学教育经费和户籍关联,农民工子女没有当地户籍,他们的教育经费留在家乡,并没有因为他们进城而被带来。有人提出实行教育券的想法,我认为不可行。如果给农民工子女发放教育券,县里可能会给每人发100元钱,对流入地政府仍是杯水车薪。北京、上海的公立小学年生均成本超过1万元,北京和上海的公立学校每接受一名农民工子女,当地政府财政支出就要增加1万多块钱,政府压力确实很大。 2.另外一个困境是洼地效应。如果北京市政府宣布公立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敞开大门,北京会发生灾难,全国农民都会带孩子到北京来。所以城市政府不得不设立门槛,比如要办理很多证件,5证或6证,甚至一些城市要求持有房产证才可入学,也有地方要求持有独生子女证,而80—90%的农民工家庭是没有独生子女证的,就这样用各种证件把农民工子女挡在公立学校门外。很多城市,包括北京,一些公立学校也在接收农民工子女,实际上收费状况如何?真的是免费教育吗?不是!据我了解,有些公立学校要求农民工自愿向教育基金会捐款,然后教育基金会把这部分钱跟学校分成。一个北京打工子弟学校校长的孩子进入一所手拉手的公立学校读书,仍要交8千元。而对一般的农民工来说,做家政服务的,拾荒的,拣垃圾的,把孩子送到公立学校去读书,绝不是一件容易事。 3.公立学校很难对农民工子女进行有针对性的特色教育。在某些方面,农民工子女和城里孩子差距很大。北京的城乡结合部有一批公立学校,像玉泉路小学、巨山学校、大红门一小等,现在生源几乎全部是农民工子女。这是如何发生的呢?这些学校原来生源都是北京户籍的孩子,后来在这些城乡结合部,外地人口越来越多,学校本地生源不足,有学位的闲置,就有越来越多外地农民工子女进入这些学校就读。这些公立学校里农民工子女的数量达到30%就是一个危险的警戒线。因为农民工子女的程度与同年级的北京孩子比,可能相差两年,达到30%以后,老师上课的难度就会很大,不知道如何讲课。于是,有些家长会不满,选择转学,结果城里的孩子就渐渐离开。这样才腾出了学位,给了农民工子女机会——是这样发生的,而不是政府主动把它清空的。 ?。ㄋ模┰谂┟窆ぷ优逃侍馍?,市场同样失灵。 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上,政府存在失灵的问题,而在这个问题上市场同样失灵。以北京的打工子弟学校为例,现在北京的打工子弟学校超过300所,经审批的有办学许可证的只有60多所。这些打工子弟学校在生存条件困难,发展非常艰难。但这些学校的出现却来自于实实在在的需求——孩子们没办法读书怎么办?于是,很多人考虑办学,其中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甚至也有文盲。办学很简单,有一个房子找几个老师就可以开始办学。北京的打工子弟学校普遍存在“四低”:低投入,几十万办一所学校;低收费,收费也很低,一年不超过1千块,或1千块左右;低薪酬,老师的薪酬在800元左右,每年只发9个月,寒暑假没有工资;教育质量低,这也是显而易见的;“四低”再加上非法性和盈利性。这些学校很难突破“四低”的瓶颈,高投入存在很大的风险,于是没有人愿意拿很多钱来投入农民工子弟学校。 二.第三条道路是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困境的出路 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政府和市场都存在失灵的情况,就出现对第三条道路的呼唤。第一条道路是公办学校,但它无法满足流动儿童入学和他们特殊的教育需求;第二条道路是民办盈利性的学校,这些学校一部分是“四低”学校,教育质量没有保障,难以提高。另一部分是高投资的,但收费也高,无法满足低收入家庭的需要。如何解决这个两难问题?首先,让政府解决绝大部分这一要求不是很现实。即使政府经费有保障,也会担心政策太宽松导致洼地效应。在浙江的瑞安市,就发生过这种情况。在中央提出“两为主”政策以后,瑞安市宣布,只要是进城农民工的子女,公立学校要全部接收??墒敲患柑炀脱>湍岩哉屑埽┟窆げ还獍炎约旱淖优戳?,也把亲戚的孩子带过来,公立学校和政府无法招架,最后只得设立入学门槛。 民办盈利性学校,和现在实行的免费义务教育的政策有没有冲突?一方面,民办学校可以收费,但是不能多收费。一方面,这些民办学校接收了农民工子女,政府应不应该给补贴?因为义务教育是国家责任,国家应该承担。民办学校承担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国家就应该给补贴。但国家补贴时又存在顾虑:这些学校是私人举办的,补贴民办学?;岵换崾峭饺死习蹇诖锶?,这方面也存在障碍。 我们面对这样一个政府、市场失灵的困境。关于非盈利组织,NGO产生和发展的原因,经常有这样的言论:为什么会出现非盈利组织、出现社会第三部门?是因为政府失灵,也是因为市场失灵,所以需要有一种带有自愿精神的公益组织出现。而为农民工子女教育解困也必须探索第三条道路,那就是民办的公益性的非盈利的学校出现。 (一)政府在第三条道路上的尝试与探索。 关于第三条道路,政府现在也已经有一些尝试。上海市对现有的打工子弟学校进行改制,要求现在的打工子弟学校要变为非盈利性的民办学校,上海政府给予的补贴很可观。这些私人举办的学校转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成为真正非盈利的学校之后,政府每年给每个学生的补贴有2300元左右,基本上达到免费教育的水平。上海的政策很英明,因为这些孩子如果进公立学校就读,政府要承担的每个学生1万多的成本,现在公立学校的一个学生的成本可以解决4个打工子弟在民办学校读书的费用。上海的政策在实施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这些民办学校原来的投入如何处理,没有任何明确说法。对改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学校,政府才给补贴,不改的学校则没有补贴,任学校自生自灭。这个政策让私人办学者陷入两难困境:如果改制,则不管原来投入多大成本,几十万,几百万,政府一概不管;而一旦转制成为非盈利学校后,就不能赚钱,原来的投入怎么办呢?我相信这些投资人会变着法子把钱赚回去。我在上海召集十几个民办学校的校长开会,向他们介绍新公民学校,告诉他们,你的学校如果愿意改制为新公民学校,按照我们严格的规范来做,包括财务、审计都会比较严格,学校提出申请,学校的未来政府会买单,这很有保障,提出申请获批后南都基金会会提供200万资助,这样举办者就可以回收原来的投资。但上海没有一所改制学校申请南都基金会的200万,他们也许担心接受资助后,学校将被监管的很严格,丧失自主权。所以,到底学校的改制是真改还是假改,我还存有怀疑,我认为,这样的改制似乎有一点粗糙。 现在北京在考虑学习上海经验,要推动民办非营利打工子弟学校的发展。北京的民办学校水准普遍较低,政府可能会调整一批,淘汰一批,淘汰掉的学校怎么办?有的学校希望南都基金会介入,把学校改制为新公民学校。现在北京市对60所合法的打工子弟学校补贴极少,一学期给每个小学生80元,虽然报纸上的说法是实行免费教育,但其实一年只给160块钱,远不是免费教育。 ?。ǘ┬鹿裱5某闪⒂敕⒄?。 南都基金会是2007年5月成立的,在成立以前,已经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我们的课题组工作了半年,加上之前的诸多基础,做出一套可行性方案,南都基金会提出旨在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环境的“新公民计划”,建立新公民学校。计划用5到10年的时间资助建设100所民办公益性的新公民学校。当时制定的每一所学校的资助额度为200万元人民币,这笔钱不多,仅提供一个基础,我们希望新公民学校未来的发展不全依靠南都基金会。第一,政府要给予扶持,学校的性质是民办公助;第二,社会投入给予资助,社会资源能够进入学校;第三,家长适当的支付一些,因为家长付费对于民办教育是很正常的,包括国外的私立教育,实际上也收费。 新公民学校对政府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可以缓解政府的压力。公立学校解决全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这是要求政府一肩扛,单肩挑。而如果民办非盈利的学校发展起来,就有三方共同承担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首先,政府承担主要责任;其次,社会通过民间的捐款,负担一部分资金;最后,适当收费,家长承担部分。按照现行法律和有关规定,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实行免费政策,进入公立学校就读的儿童是免费的,但民办学??梢允实笔辗?,非盈利的学??梢酝ü实钡氖辗牙疵植棺式鸩蛔恪E┟窆ぜ彝ノ⒆由涎б荒瓿械?千元左右的成本他们是愿意接受的,否则只能让孩子留守。 经过一年多的工作,新公民学校有了现在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中,已经建成的和正在建设的学校共5所,其中北京有3所,大兴区有一所——行知新公民学校,朝阳区有两所,在北马房和马各庄,即朝阳区第一、第二新公民学校。今年即将和政府合作兴办两所,一所在银川,一所在温州。另外,已经建成两所百年新公民职业学校,百年职校是企业家姚莉专门针对农民工子女创办的职业学校,实行全免费教育。我们与百年职校合作,协议每年复制2所百年职校,提供400万资金。目前已在北京复制一所,今年将在成都复制第二所。 新公民学校如何发展?我们在北京的3所新公民学校,原来都是个人举办的,我们把学校接管过来,同时将将举办者个人投入的成本退还回去,将学校从私人手里转制。大兴的行知学校之前也是是非盈利的,但原来是个人在经营,现在转变为机构管理。这3所学校在改制过程中面临很大困难,困难之一在于学校的基础比较差,有很多遗留问题,包括人事上的复杂关系等。接管学校时也全盘接管了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学校转制过程中的一些摩擦和矛盾很棘手。另外,现在政府支持很少,社会资源被动员的程度也还不充分,导致南都基金会的压力非常大。新公民学校的制度设计是这样:每所学校由南都基金会提供200万元资金支持,同时设立一个新公民学校发展中心来承担建校评估,监督这笔资金的使用。那谁来使用这笔资金呢?我们希望是民间组织来申请,他们和政府合作以落实每一所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很难找到这样的民间组织。因为中国的民间组织、草根NGO大多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很难让他们负责办一所学校。 这促使我们考虑争取政府资源,走民间组织和政府合作的道路来推动新公民学校建设。这条道路已经在银川和温州进行实验。银川市一个区原有2所打工子弟学校,这个区即将改造,这两所打工子弟学校就面临撤销。政府原本预计扩建一所公立学校,把两所撤销学校的1600名学生全部转到公立学校读书。后来我们到银川洽谈合作事宜,当他们得知南都基金会只能给民办学校资助,而不能给公立学校时,教育局长和区里的领导马上表态,那就建设民办学校,“民办公助”进行办学。现在政府提供50亩土地,投入2100万资金建设新的校舍,南都基金会投入200万,建成民办非盈利性质的新公民学校,即政府投入部分资源供新公民学校无偿使用。在温州,南都基金会在硬件方面投入很少,政府提供一所原有的公立学校,并投入800万扩建,增加招生??梢酝扑悖度朐谡馑5淖式鹩?千万以上,南都基金会投入80万用于购置设备,另外120万作为管理和服务的投入。政府的积极性反映了什么问题呢?反映了政府非常欢迎新公民学校的模式。政府很理性,因为民办公助的模式可以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变“单肩挑”为“三家扛”。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讲,因为有了这种模式的学校,就有可能从政府那里得到更多的资源,有可能动员社会力量办更多的学校,也给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带来更多的机会。 三.新公民学校的品牌特征 除了减轻政府财政的压力,新公民学校也具备很多政府不具备的特征。新公民学校的品牌特征:第一是全新的公益教育的理念;第二是全社会公益资源的参与;第三是公益学校的管理体制。 ?。ㄒ唬┕娼逃睦砟?。 公益教育的理念,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是全人教育,公民教育。在这方面,新公民学校已经进行的工作如下:提高这些孩子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协助他们知识修养的提高、人生规划的开展,让他们理解 作为“公民”如何建设性的社会参与,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自信心、自学能力和自主精神的社会主义新公民。第二是针对农民工子女的特点展开特色教育。农民工子女有哪些特色呢?或者说他们的教育存在哪些瓶颈?有四个方面:第一,流动性很大;第二,家庭教育非常薄弱;第三,社会融入困难;第四,初中后教育的出路问题。 第一,针对流动性大的特点,我们开发针对性教材,引进适合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比如,我们对新公民学校的孩子有一条刚性的要求,那就是新公民学校的孩子必须学会阅读,要热爱阅读。为此我们引进了红泥巴阅读指导培训的课程。让这些孩子热爱阅读非常重要。如果新公民学校的图书馆里都是新书,那一定有问题,这样的学校是在浪费图书。我们要确保孩子可以把图书带回家,希望他们热爱阅读,因为一个孩子如果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手不释卷,教育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一半。 第二,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薄弱,很多家长都疲于奔命,对亲子交流和家庭教育不重视。我发现在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上,在儿童教育的三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教育的缺失是最严重的。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方是家庭,而农民工家庭对此十分忽视,70—80%的儿童留守在家,有的孩子刚生出来还在吃奶的时候,母亲就离开家乡进城打工去了,孩子长大了都不认识父母。新公民学校强调对家长的教育,引进红枫妇女热线的农民工家庭教育项目,开设了家长学校,家长上亲子教育课。 第三,针对融入社会难的问题,新公民学校引进了驻校设工制度,这在国内是最早的。新公民学校做到了一校一社工。驻校社工在学生中开展公民教育的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诺贝尔获奖者北京论坛,与公立学??够ザ疃硗?,还有学生自己组织了义工团队,一些学生应邀到香港开展交流活动,也有很多公司志愿者到学校带领学生开展活动。学生自己组织的公益社团,开展“君子动手不动口”——就是不随地吐痰,把垃圾扔进垃圾筒的活动,城乡小伙伴的交流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都有助于帮助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这在公立学校很难做到,在其他民办学校也是很难做到的。 第四,这些孩子初中后怎么办?初中后的农民工子女几乎没有出路。我曾到一个打工子弟学校初中班级做过现场调查。我要求他们实话实说,我问想上大学的同学请举手,全部孩子都举手。当我问,在这里上完初中以后,想回老家读高中的请举手,因为他们不可能在北京上高中、考大学,必须要回到家乡,这时只有四五个孩子举手。当我问回去肯定能读高中的请举手时,只有一个孩子举手。因为他们回家乡读书,没有学籍,如果没有后门和关系,老家的高中有可能不接收他们。他们流入地的高中不接收,回到老家,老家的高中也不接收。而且北京的职业学校宁可招不满学生,宁可让老师回家休假,学校闲着也不接收在北京工作、为北京服务的这些农民工的孩子。上海有一个调查,初中后的农民工子女中,有一部分年龄很小就去做工了,有一部分在努力想办法继续读书,还有大约30%的孩子就在大街小巷游荡,既没有读书,也没有工作,况且他们本来也不应该在这个年纪就去工作。30%的孩子在大街小巷游荡,可能发生什么事情,可想而知。 新公民学校开展大量的生涯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从小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逐步从小学到中学到职业学校迈进。我们也在努力推动公办学校能够开放资源,对农民工子女实行公平的教育。百年职校直接切入职业教育。另外,也开展教师发展计划,提高教师素质。 流动儿童的流动,开阔了他们的眼界,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财富。我对农民工子女讲话的时候,我都会这样说,你们很有希望,我看过一名为《改变世界的13位美国伟人——他们改变了世界》的书,这本书最后总结到,这13位伟大人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在童年的时候都有过迁徙的经历,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州到另一个州。而你们从农村到城市,走了很多地方,你们具备了成为伟大人物的条件!只在北京的胡同和上海的里弄长大的孩子,很难成为伟大人物,而你们搬过家,有的甚至搬过多次家,你们具备了成为伟大人物的重要条件,不同文化和环境的刺激,可能会激发起你们改变自己人生的强大动力。 ?。ǘ┤缁峁孀试吹墓餐斡?。 新公民学校的品牌特征之二是全社会公益资源的共同参与,包括政府、企业、家庭、个人、国际机构、志愿者资源。也有越来越多的民间的公益机构,开始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 去年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南都公益基金会推出了“新公民之友志愿服务支持计划”,旨在建立一个面向全国的服务平台,动员志愿者服务农民工子女。用四句话来表达,叫做“资源共享空间、需求对接桥梁,互动参与社区,支持服务平台”。这个工作开展的非常好,“新公民之友”的网站建立到现在,只过了半年时间,已经是中国点击率最高的公益机构网。这些说明志愿者对参与、支持农民工子女教育都非常踊跃。 (三)公益学校的管理体制。 新公民学校还有一个品牌特征是学校的管理体制。作为公益学校的管理体制,是由董事会决策下的校长工作制,具备家长参与、教师参与、民主管理、学校财务公开透明等特点的公益学校管理模式。 最后的总结,可以引用2009年6月2号《人民日报》一篇报道,题目是《在城市,为农民工子女放一张书桌》。这个报道前面两部分是讲公立学校接受农民工子女面临的困惑,以及私人举办的民办学校在生存发展中的困惑;第三部分的题目是“新公民的希望”,标题下的引语说:“要把接受合格义务教育的权利,还给农民工子女。为穷孩子办教育,是否营利是个大问题。穷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公益性的,否则将达不到合格教育的要求。”下面两段引用我的话:“无论政府与市场,在满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需求方面都存在失灵的现象,因此还有第三条路可走,就是公益性、非营利的民办学校。由南都公益基金会捐建的新公民学校,就是这样的性质。”;“政府与市场失灵,为新公民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学校定位为非营利、平民化、高质量,并以此撬动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支持与参与,探索和拓展‘民办公助’的崭新教育空间。” 新公民学校的实践刚刚开始,只有一年多不到两年,在探索过程中还有很多困难。但是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已经被地方政府看好,他们接受这个品牌,愿意用公共教育资源来支持民办的公益学校,这在中国非常难得。政府认为这条道路可以帮助政府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困境。而且现在社会的公益热情越来越高,全世界的公益捐赠,排在第一位的是教育,在国外是这样,在中国也是这样。 过去20年,希望工程得到了超过50亿人民币的民间捐赠,救助了300多万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完成小学学业,建设了15000所希望小学,当然也是和政府合作的。希望小学是“公办民助”,而新公民学校是“民办公助”。在希望工程中,企业、个人有很高的热情去帮助遥远的农村穷孩子。而农民工的孩子就在我们身边,很多农民工为企业的发展流血、流汗,老板们也应该回馈给他们的孩子,为他们谋一些福利。城里居民的生活离不开农民工的服务,而且农民工子女注定会成为城里人,他们是城市的新公民。现在善待他们还是排斥他们,帮助他们还是伤害他们,城市居民都需要思考。帮助农民工的孩子,实际上也就是帮助我们自己,是助人自助。所以我相信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新公民学校的发展,一定会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和政府支持,会有越来越多的资源投入到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领域。我对我所从事的第二个希望工程,也就是新公民计划,新公民学校充满信心。(注:本文写于2009年6月16日) 来源:南都公益基金会 原文地址:http://old.nandufoundation.org/sys/html/lm_25/2012-07-26/135320.htm
-
卫生部:今后移植器官需全国统一分配2012-10-11卫生部试行人体器官获取与分配新规 本报讯 据《广州日报》报道,卫生部《中国人体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日前经卫生部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委员会讨论通过,近期印发全国。新规对器官获取组织予以规范,今后器官移植试点医院如获得器官,需要由中国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来分配。 专家:将器官分配给最需要的人 昨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器官移植科首席专家何晓顺教授向记者表示,该办法的出台有助于“将器官分配给最需要的人”,预计异地分配机制最快三年后有望实现。不过,要从源头上实现器官分配的公平、公正与透明,必须让更多的公众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改变移植与捐献“僧多粥少”的现状。 家境贫困器官捐献者,将由救助基金给予扶助 器官捐献是无偿的。对于家境贫困的器官捐献者,该如何进行救助?记者获悉,业内人士主张设立第三方救助基金,对捐献者家庭进行扶助,资金来源可以由政府、移植医院、慈善团体和获救者共同捐资。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设立器官捐献家庭救助基金的可行性问题。 来源:大河报 原文地址:http://gongyi.ifeng.com/news/detail_2012_10/10/18138019_0.shtml
-
近三成老人面临“精神困境” 敬老爱老更需“尽心”2012-10-10新华网南宁10月9日专电(记者何丰伦) 一方面是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我国各种老龄“痴呆症”“抑郁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则是子女孝敬父母时更强调“物质敬老”,缺乏与父母之间心灵的沟通交流。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前夕,记者进行的相应采访表明:老年精神病更易忽视,更需要多重关爱。 老人“童心未泯”:原是寻求关爱 南宁市东葛路嘉园小区66岁的陈满强大爷,最近半年来热衷于与小区里的小孩玩耍??技胰巳衔馐抢先税『⒌谋硐?,没想到后来竟然发展为与小区附近幼儿园小孩一块抢玩具、哭鼻子。 儿子把陈大爷送到医院,大夫就诊后发现,这已经是重度老年痴呆症,也就是精神类疾病了。 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科张大夫告诉记者,老年痴呆症表面上看是脑组织功能退化引发的疾病,实际上与老年人的心态有密切关系。这一病例中最突出的特点是,陈大爷鳏居多年,儿子媳妇也很少回家看望,造成了他内心强烈的孤独感和寂寞感,从而引发了类似孩子般的“痴呆症”。 国际研究表明,精神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其中主要为老年期痴呆和抑郁症。根据我国部分地区调查,60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为4.2%。 六成网民自认“孝敬父母不够” 目前,我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国际研究表明,精神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65岁以上人口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总计占高龄存活人口中的26.3%。 记者通过QQ、MSN等方式对30至45岁之间的230多位网民“孝敬父母”进行调查时,将近60%以上的网民认为自己对父母“孝敬不够”,其中超过80%以上的答案是“没时间陪父母”,30%左右的网民认为是“没有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 不过,在如何发现父母是否有“老年精神病”的答案中,超过70%以上的网民回答“知道老年痴呆症,但不知道如何判断”,至于抑郁症等其他精神病,则绝大部分网民不知道。 心理专家表示,老年精神病的最大特点是很难被自己发觉,也很难被子女发觉,因为子女陪伴在父母身边时间较少,往往将父母表现出的性格变化简单归结为“更年期”。 “敬老爱老”更需“尽心” 广西医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专家吴大夫表示,从消费层面上看,老年人对子女的物质需求实际上并不高,真正让他们有强烈归宿感和满足感的,是子女与他们之间的沟通、相伴。 心理专家建议,作为子女,要给予父母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要“?;丶铱纯?rdquo;,多陪老人说说话,说一些让他们开心的话题,了解老人的所思所想,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老人,则应该鼓励老人多“走出去”。尽量保持心情愉悦,多与周围人接触,多培养老人的兴趣、爱好,如织毛衣、弹钢琴、练书法、打字等,使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 引导通过体育锻炼和心理倾诉,排解日常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对于患有老年期精神疾患的老年人,子女要及时带老人去精神专科医院就医,得到专业、正规、系统的治疗,以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完) 来源:新华公益 原文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gongyi/2012-10/10/c_123802341.htm
-
中国90%药品无儿童剂型 政协建议实行政府补贴2012-10-09全国政协19日上午举行“儿童用药问题”专题研讨会,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儿童占总人口20%以上,但儿童药品紧缺。目前,国内市场90%药品无适用于儿童的剂型,部分特殊药品甚至供应短缺。对此,全国政协建议,政府对必要的儿童药品实行补贴政策,建立完善的合理用药机制。 儿童用药品种匮乏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张文康介绍,我国儿童接近3亿人,儿童就诊量也增多,北京儿童医院今年夏季日门诊量已达到1万人次以上。但实际上儿童专用药品却比较缺乏,一些特殊药品甚至出现供应短缺。 在市场现有的3500多个制剂品种中,供儿童使用的仅60种,所占比例仅为1.52%。国内90%的药品无适宜儿童的剂型。 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秘书长王之光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00多个药厂,比较知名的专业化儿童药生产企业仅10余家,有儿童药品生产部门的企业也仅30多家。 用药规格存在风险 由于儿童专用药及其适宜的剂型和规格较少,导致目前我国儿童用药存在诸多风险。 因缺乏儿童用药临床试验数据,许多药品说明不规范,没有儿童剂量规定,或者仅以“减量”、“指导用药”等模糊字眼说明。 王之光介绍,这导致我国儿童用药预计有50%超说明书用药,给不良反应埋下隐患。 在用药剂量上,儿科医生在开药时,往往只能把药品分成几分之一。这种“掰成几分之一”的原始方法大量存在。很多家长按照这种医嘱,很难准确使用药品剂量。 据介绍,这种迫不得已的服用方法会产生剂量误差,影响药效,还有可能对药品造成污染,可能对肠道产生刺激,损害胃黏膜,甚至更严重的不良反应。有些注射药只能用几分之一,也造成了大量浪费。 - 回应 将建儿童药“绿色通道” 针对儿童用药问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建议政府对儿童用药给予多方面的政策支持。 在19日上午举行的全国“儿童用药问题”专题研讨会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吴浈介绍,将建立儿童用药快速审批通道,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对儿童药“即到即审”。同时,组织制定和发布儿童群体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积极借鉴国际经验。 据了解,卫生部将协调推动儿童用药定点生产、统一定价,建立儿科临床短缺药监测机制,加大儿童药品储备。优先将儿童专用药纳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计划,此外加大培养儿科医师和药师。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文地址:http://gongyi.hexun.com/2012-09-20/146067009.html
-
民办养老院获补贴大幅提高2012-10-08本报讯(记者 童曙泉)政府对社会办福利机构资助标准提高后,其今年获得的财政补贴也大幅提高。社会办福利机构2011年度运营资助评审工作已经基本结束,176家社会办即民办养老机构将获得从3600元到348万元不等的财政资助。本周五之前,获得运营资助的社会办福利机构名单和补贴金额将向社会公示,如有异议,市民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向市民政局反映情况。 为推动养老服务机构加快发展,去年本市调高了对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运营资助的力度。依据新标准,对社会办福利机构(不含社会办会员制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为生活自理老年人开展的福利服务,资助标准由每人每月15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200元;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老年人开展的福利服务,资助标准由每人每月20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300元。对社会办福利机构为生活能自理的残疾人开展的福利服务,资助标准从每人每月10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200元;为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开展的福利服务,资助标准从每人每月10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300元。 依据2011年度实际服务量,今年可以获得财政资助的有176家养老院,总资助额约5000万元,其中8家获得超过100万元的资助。 来源:北京日报 原文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gongyi/2012-10/08/c_123793288.htm
-
让社会救助更公开、公平、公正2012-09-28新华网北京9月27日电(记者卫敏丽) 中国政府网26日公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对新形势下全面做好低保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此项工作作出专门部署。 《意见》的实施,标志着低保工作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精确化、专业化管理服务方向又迈进一步。带着社会上关心的一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民政部有关负责人。 与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相比,低保工作还存在差距 问:为什么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低保工作? 答:最低生活保障是党中央、国务院为维护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作出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2007年,在已实施城市低?;∩希┐宓捅H娼ㄖ?,实现了低保制度城乡全覆盖,7500多万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为惠民生、解民忧、保稳定、促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低保工作总体规范有序,但与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相比还存在差距。突出表现在:一是服务意识亟待加强,服务方式亟待改进。二是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着责任边界不清晰、监管机制不到位、责任追究不严格等问题,骗保、漏保、关系保、人情保等问题时有发生。三是低保工作力量、经费、手段与任务要求不相匹配,工作程序上还存在不方便快捷、不公开透明等问题。 财产条件的提出是对现行低保制度的重大完善 问:《意见》对完善低保对象认定条件有什么新要求? 答:现行低保制度主要依据户籍,以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或者农村低保标准作为低保对象认定条件。但在实践中,家庭财产特别是住房、机动车、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大额财产,也是认定低保对象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意见》提出,户籍状况、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是认定低保对象的三个基本条件,各地要明确核算和评估低保申请家庭收入和财产的具体办法。 财产条件的提出,是对现行低保制度的重大完善。同时,程序公正、职责明晰、要求明确,是低保对象准确认定的基础,也是低??蒲Ч芾淼谋厝灰?。按照这一要求,我们也进一步规范了低保申请、审核、民主评议、审批、公示和发放等各项程序。 低保对象有进有出 问:如何进一步加强低保对象动态管理? 答:低保对象资格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低保家庭困难程度缓解,收入水平超出了低保标准,应及时退出保障范围,停发低保金;有的在低保标准以下收入发生变动,应及时增发或减发低保金。 为加强低保对象动态管理,我们将全面建立低保家庭人口、收入和财产状况定期报告制度,根据低保家庭人口结构和收入来源进行分类管理。低保经办机构要针对低保家庭成员变化和家庭经济状况报告情况,分类定期开展核查,及时办理低保金停发、减发或增发手续。对于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的“三无人员”,每年核查一次;对于短期内收入变化不大的家庭,每半年核查一次;对于收入来源不固定、成员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的低保家庭,原则上城市按月、农村按季核查。 “十二五”末全国将基本建立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 问:为什么要建立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 答:由于传统的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等低保核查手段存在不足,隐瞒收入财产、开具不实证明等骗取低保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低保制度的公平公正实施。 为了保证救助资金真正用到最需要的困难群众身上,根据国家11部委联合印发的《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近年来民政部指导一些地方试点,通过综合比对户籍、机动车、就业、住房、存款、证券、纳税、公积金等方面信息,低保等社会救助对象认定的准确率大幅提高。 基于这一成功经验,《意见》提出,在强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等传统调查手段基础上,加快建立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全面建制。 对“人情保”“关系保”零容忍 问: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人情保”“关系保”,将采取哪些根治措施? 答:对于“人情保”“关系保”,我们的态度是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人情保”“关系保”,今后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一是完善民主评议和公开公示制度,保障群众对低保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二是健全监管机制,积极配合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加强对低保工作的专门监督检查,对重点地区定期开展抽查。三是建立低保经办人员和村(居)委会干部近亲属享受低保备案制度,对备案对象逐一核查、严格管理。四是健全低保投诉举报核查制度,公开监督咨询电话,有条件的地方要以省为单位设置统一的举报投诉电话,并做好低保来信来访工作。五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低保审核审批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失职渎职的工作人员,依纪依法严肃追究责任。(完) 来源:新华公益 原文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gongyi/2012-09/28/c_123772630.htm
-
红会改革明年起全面实施 财政拨款社会捐款分开2012-09-27晨报讯 中国红十字会将在今年年底前确定综改试点实施方案,综合改革的相关内容拟从明年起全面启动。据悉,红会计划用未来2至3年时间先在符合条件的地区进性综合改革试点,再用3至7年时间向全国范围推广。力争在管理体制、内部治理结构、人事制度、组织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用5至1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红十字会系统的综合改革任务和目标。 通过改革,中国红十字会将会把财政拨款资金和社会捐赠资金分开管理;红十字会将依法独立开展募捐、接受和使用捐赠款物,我国还将制定适合红十字会业务核算及管理的行业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标准。 来源:北京晨报 原文地址:http://gongyi.ifeng.com/news/detail_2012_09/27/17941090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