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与哈佛大学签订了金额为1500万美元的“SOHO中国助学金”协议一事,引发网络热议。不少人提出疑问,国内致富的地产商为何助学国外而不选择中国高校。
捐资被疑“给儿子买门票”
7月16日,SOHO中国官微称,当天SOHO中国基金会与哈佛大学签订了金额1500万美元的“SOHO中国助学金”协议,并晒出了两张潘石屹夫妇与哈佛校长签协议的照片。
此微博一出,立即在网上引发广泛热议。不少人提出疑问,国内致富的地产商为何助学国外而不选择中国高校。潘石屹称,这次助学金只帮助在这些学校的中国贫困家庭的同学们,回应再次引发网友追问,“能到国外读书的有几个家庭贫困的?”有网友分析,潘石屹可能是“将来为SOHO中国储备人才?!币灿腥巳衔?,潘石屹将以捐赠人的身份为他的儿子将来入读哈佛“买门票”。
据悉,潘石屹与前妻的大儿子潘瑞,13岁时便被送往英国寄宿制学校读书,随后进入英国名?;笱а肮こ逃肷桃倒芾?。今年6月28日,潘瑞举办婚礼。潘石屹与张欣育有两个儿子,一个是16岁的潘让,一个是14岁的潘少。
潘石屹并非海外捐款遭质疑第一人
事实上,潘石屹并非中国富豪向外国高校捐资助学的第一人。
2010年,中国商人张磊向耶鲁大学捐款8888888美元,也在国内引发轩然大波。一些网友对张磊及其公司进行“人肉搜索”,有人怒批“中国辛辛苦苦培养的高材生帮着人家发展”,甚至还有人质疑张磊及其公司在汶川地震等事件中缺乏表现等。一时间,张磊的形象和“吃里扒外”画上了等号。但张磊当时的解释是,捐钱给耶鲁,是因为在耶鲁所受的教育“改变了我的一生”。
抛开张磊和潘石屹的事情另说,许多外国朋友、外资企业也热心资助中国的高校和学生,从奖学金到建立教学楼、实验室,名目繁多不胜枚举。我们能坦然接受外资捐助中国高校,为何就不能平静面对中国人捐资助学外国高校呢?
其实中国的高校,外国的高校,都是学校,都担负着传承社会文明、创造新知识和新成果、造福全人类的任务。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人捐巨资给耶鲁、给哈佛,同样是好事、是善举,值得鼓励。
捐赠哈佛对中国人的意义
捐赠哈佛,对中国人来说不是没有意义。
哈佛大学毕业生在全世界都是“抢手货”。在这里入读的中国学生,无论选择回国,还是留在美国,都有一颗“中国心”。改革开放以来,有多少华人在世界各地为祖国作贡献?有人说,“潘石屹将以捐赠人的身份为他的儿子将来入读哈佛‘买门票’”。即使潘石屹真的有这样的考虑,也并不是坏事,没有必要以动机来评价其慈善行为。
此外,将潘石屹向哈佛捐赠,标签化为“把钱捐给国外”并不准确。哈佛大学并不能等同于美国,作为私立高校的美国,其接受的捐款来自世界各地。
其实中国的高校,外国的高校,都是学校,都担负着传承社会文明、创造新知识和新成果、造福全人类的任务。潘石屹的钱严格说是捐给教育与学校,而非国家。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人捐巨资给耶鲁、给哈佛,同样是好事、是善举,值得鼓励。
为啥不捐给中国高校?“为啥不捐给中国高校?”这问题其实可以抛给中国高校。
曾经评论假设,“如果张磊是在中国某大学毕业的,如果这所大学能给他很好的指引,甚至影响他的一生,相信张磊也会捐钱给母校的”。后来,尽管张磊也向本科母校提供了捐款,但是他首先向耶鲁大学捐赠的行为,无疑也显示了一种态度。
一些中国事业成功人士在捐款时首选外国,一方面可能因为中国高校的校友会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建立起紧密的校友网络。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那些成功人士对国内母校没有形成足够强的价值认同,母校对他们在精神上的召唤力还不够大。
早在2010年,BNET市场调查显示,国内大学毕业生无人愿为其大学母校捐款,近七成网友愿意把钱捐给慈善机构和希望小学。对此,有专家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中美大学教育不同的模式。国外名校大多是私立,对于捐款的依赖度较大,而国内的多属公立,对社会捐款的依赖性较低。也有长期的传统和文化的原因,再加上捐款管理水平上的差别,从而出现了从理念到行为上的巨大差异。
热心慈善不该被骂
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富豪似乎也是殊难做人的。不捐款,难脱为人悭吝之讥;捐款,仍被人责怪过于得瑟;捐到国内,或被认为忽略了更应该资助的对象;捐到国外,更有招致众口嚣嚣批评的危险。
争议背后所暗藏的一个重要认知倾向是:富人捐款是无条件的,且要捐向灾区、社会底层才算是真正的慈善。
就全球的慈善现状来看,将慈善仅仅理解为对贫穷之人的扶持,其实是相当狭隘的。慈善确实可以作为改善社会底层困境的一个重要力量,但这首先还是国家保障的责任。而将慈善与国家责任混为一谈,正是我们这里富人慈善引发争议的一个重要来源。
慈善原本应该是自愿的。富豪也罢,普通人也罢,捐款捐物行为,都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意愿。捐多少、捐什么、捐给谁,都应该是一种自主的行为。爱心人士总是需要选择自己喜爱的对象、方向、渠道、自己信托的组织和个人来完成慈善行为的。而从受助的对象来看,雪中送炭固然可赞,就是锦上添花式的施与,也不应该受到指责。
国民应建立成熟理性的慈善观
从张磊向母校耶鲁大学捐款,到陈光标在纽约捐助流浪汉,再到潘石屹在哈佛大学设立奖学金,几乎都受到了“何以要在国外”的质疑。不少舆论的质疑,基本上都是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即这么多的钱,为何不捐给中国高校。
相比于国外,国内目前还缺乏一种成熟而理性的慈善理念,公众过于纠结慈善的目的和地域之狭,由此导致了先入为主的目的怀疑和利己倾向。如果所有善款的发放都局限于“国内优先”的理念,那么吃亏的首先是贫穷的和多灾多难的国家。
相比于国内不健全的慈善运作体系而言,青涩而粗浅的慈善素养或许才是最大的短板,也是与国外慈善理念的最大差距。尊重慈善的自由也是社会成熟的表现,由此也可以找到努力的方向。当某天类似的事例再次出现,获得的是支撑与掌声而非质疑时,慈善事业才会出现质的飞跃。
捐赠哈佛的潘石屹不该被指责,我们应该尊重这种超越国界的善意。抱怨中国企业家为何不多为国内慈善事业作贡献,不如仔细考虑国内是否提供了足够吸引人的慈善环境。要扭转那些成功人士向国外捐赠的趋势,反求诸己才是更为平和的态度。
(内容据新华网、红网、环球网、中国青年报等)
来源:新华公益
原文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7/25/c_126796132.htm